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与古诗文中描写音乐之比较解读

《琵琶行》与古诗文中描写音乐之比较解读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不 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 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 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 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 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南,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 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 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 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 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起千回百转的 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 浔阳宿于鄂州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比较阅读:
相同点:都反映乐伎的悲惨命运 基调都是凄凉压抑 不同点:《琵》详述演奏过程 《夜》略写演奏过程 《琵》详写乐伎身世 《夜》略写乐伎身世 《琵》外貌描写概括 《夜》外貌描写细腻
比较阅读
同:音乐发展的过程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异:《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 《 明湖居听书》写乐无弦外音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 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 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 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 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 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 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 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 受来写的。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颖师弹琴
• 刚开始琴声像一对男女,尽是恩恩怨怨, 突然变得轩昂起来,勇士要奔赴战场了, 战场天阔地远,今后的命运如浮云柳絮没 有根蒂。琴声一转,风和日丽,百鸟在一 起叽叽喳喳,这时看见一只凤凰奋力向上 孤飞,一分一寸的上,到最后,好像力气 用尽,突然以千丈的落差跌下 ...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翻译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 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 出。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 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火光,纵横散乱。这 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 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它那声音相和相合, 有如花圬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 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 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明湖居听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