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著《道德经释义》——完整版任法融简介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生于公元1936年。
家中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弟兄3人,任法融为最小者。
其外祖父为清末秀才,颇精儒学,以教学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响下,亦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垫读书,1950年14岁时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在家习农事并从其慈母课读儒家四书,身体渐成长,文化涵养亦渐增长。
1955年冬,年已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 龙门洞" 游览,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美,又听说元代的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曾在这里修炼得道,心颇慕之,因而在山中盘桓数日。
当时龙门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见他们个个朴素善良,勤于道家修炼,便请得该观监院同意留居,每日随道众干农活,闲暇时便借阅道书。
渐读便渐对道教产生信念,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尔后,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随师学道。
王嗣林道长擅长斋醮法事经韵,精通道教科仪,任法融虽从师学经韵,但却不愿终生作经忏道士。
他认为,经韵是诵经的表达仪式,只是阐道宣传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实质,一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二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实用性,不但对己身有益,而且对人类幸福、社会稳定、天下太平都有积极作用。
因此,他虽习经韵但不重经韵,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读道书、研道意。
从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参加全国民主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这3 年中,他利用农作之暇,细读《道德》、《南华》、《四品》。
《阴符》。
《素书》等道教经书,自感获益不浅。
1957年冬,任法融辞别师父,离开陇县龙门洞,到陕西周至县楼现台道院挂衲。
当时楼观台总理为梁宗和道长,颇谙儒、道经籍,赞扬任法融读了不少书,但还必须精读儒家五经,以打好冶学的基础。
于是任法融认梁宗和道长为师,在梁道长指导下,认真学习了《左传》、《尚书》、《易经》。
在习儒学6年之后,任法融觉得儒学虽然渊博,但道教徒还是对博大宏深的《道德经》感到亲切。
从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认真阅读《道藏精华录》中所载60余家高人对《道德经》的注释,这使他大为开阔了知识的视野,深化了对《道德》的理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楼观台道教徒受冲击,大部分殿堂、园林被文管、园林部门占住,大部分道教走被遣散。
任法融时年31岁,仍坚持在楼观台,与道众垦荒种地谋生。
在十年浩劫中,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处境十分危险,但任法融处险不惊,遇难不悲,心胸豁达,信仰虔诚,一直没有放弃对《道德经》的研究,通过十年浩劫,他更领略了世事之艰苦,人生之困苦,从而更深地豁然彻悟《道德》的深玄妙理。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道教义理重新注释《道德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陕西楼观台又重归道教界自己管理。
1980年,任法融担负起了募筹资金,招工维修楼现台的责任。
在尔后的5 年中,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利用间暇之时,注释《道德经》。
相传楼观台为道教圣地,老子曾在此讲授《道德经》。
楼观台古遗有石刻《道德经》,称之为" 楼正本" ,是此书的一种著名版本。
任法融道长便是以此为底本,从事注释。
5 年间,注写三遍,约40万字,1986年又刻意求精,重新改写,1987年冬脱稿,篇幅10万宇,1988年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该书" 内容提要" 介绍说:" 任法融道长用数千年来道家真传的正统观点注释了' 楼正本' 《道德经》。
""笔者用无极图和太极图从纵横两个方面、微观宏观两个领域对《道德经》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老子的自然观。
人生观、社会观(尤其是宇宙论、养生论和政治论)之玄理奥义作了深入浅出、与众不同的解释。
" 此书的特色,就在于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全真派教徒,他用道教义理及虔诚信仰的情感来注释《道德经》。
欲知道教徒如何看待和理解《道德经》,就请看此注释本。
任法融喜读道书,且勤于著述,至今已完成4 种。
一为《道德经释义》,10万字,198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二为《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2 万字,1986年《中国道教》创刊号发表;三为《阴符经素书讲义》,10万字,已出版,四为《周易参同契讲义》,10万字,拟出版。
任法融不仅是一位道教界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干练的道观监院,自从1984年被楼观台道众推选为监院后,每天忙于管理宫观事务、进行政党宗教活动、依法与占住宫观殿堂房舍的部门交涉落实政策、培养新入道的年轻道教徒、带领道众从事农业生产以谋自养、接待港澳台及国际著名人士来记等等,诸事纷繁,心力均劳。
任法融道长任劳任怨,全力以真诚,办事胸有成竹,井井有条,不几年便使古楼观恢复了原来的风貌,成为道教宫观中道风蔚然的楷模。
由于他一贯爱国爱教,信仰虔诚,作风朴素,办事干练,而且是当今道教界中少有的学者之一,故而他在周至县、陕西省乃至全国道教界中享有良好声誉,受到道教界人士的拥载,1985年被选拔为周至县政协委员,1986年被推选为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同年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会长,1988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务,1990年被选为周至县政协副主席,1992年3 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并任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第一章“道。
”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
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
它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
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
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
故以“道”名。
“可道,非常道。
”混沌初开,阴阳始判,清浊肇分,乾坤定位,是谓太极。
在天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在地有东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间有飞潜动植、人间社会。
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减,有成有毁,不能永恒常存。
这些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皆属“可道”的范围。
因有形质,处于变化之中,故谓“非常道”。
“名。
”此“名”指“道”之命名。
混元无极大道,无形无象,立“道”为名,此名实为常名。
“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
“名”由何起?“名”由实存事物而起。
名至于实。
有物才有名。
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千差万别,各具特性,为了区别它们,才安名立字。
由于这些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灭,因而标志它们的名称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灭的“可名”。
由“可名”代表的万事万物生灭运化、变动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故无名。
“道”之名实为强名。
虚无的大道无形而无名,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故谓“天地之始”。
“有名”是指宇宙天地。
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是最早的实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
万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谓之“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者,是指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万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
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一是指至清至静的先天性体,生化天地万物的虚无妙气,二是指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万物的终成之徼。
两者名虽不同,却均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
物之始生之机为妙,物之终成之体为徼;人心静之为性,动之为情。
两者同出于宇宙的本源——无极大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朕兆、无端倪、无形象、无边际,至为深远者,谓之“玄”。
至微又微、至远又远、至隐又隐,无法估量者,谓之“又玄”。
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含藏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及其运行变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谓之“众妙之门”。
第二章此章主旨,在于讲“道”的辩证内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
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
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赵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大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循环不已,周而复始。
虚空可生出万物,万物可散而归于虚空。
物从虚中生,有从无中来。
无可化为有,有可化为无。
有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之中。
治国兴邦,举办事业,乃至行万事,必须慎终如始。
多从困难处着想。
不可掉以轻心。
草率从事。
如此,难可化为易。
反之,若只想顺利,只图侥幸,不作好克服困难的充分准备,易也会转化为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对待,相互转化的。
事皆有别,物各有形。
长和短是在相互比较中体现出来的。
无长则无所谓短,无短亦无所谓长。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
无下则无高,无高亦无下。
二者相互对待,相辅相成。
“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亦如前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体现真常自然之道的圣人,他们明晓天地万物之理,深知自然运化之机,而能使自己体性合于大道,因任自然,清静无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于浑厚的淳风之中。
大道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生化万物而不推辞,创造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
由于不居功,它的功绩才永远不会被埋没。
大道具有如此伟大的品质,法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亦应具备如此品质,造福于人类而不求报。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是指不人为地标榜贤才。
《庄子》说:“在朝廷者,论爵位之高低;在宗庙祭祀时,以尊卑次序而排之;在乡邻行处者,必以年龄大小而定其称;在承办事业中,则只推崇贤能者。
这是自然之序,非有意作为也。
”崇尚贤才,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