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
三、民事法律行为
1、概念、有效条件和形式
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 和民 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有效条件:1)主体合格;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合法(公共利益)。 有效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其他形 式(公证或鉴证、登记、默示等)
2、无效民事行为
一精神失常者将自家的彩电以低价卖给邻居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显失公平
一方重大得利 一方明显少利、无利或失利 得利方利用自己的优势或对方无经验
集邮老手甲偶遇新手乙,得知乙有珍贵邮票 一枚,遂与乙交友。后求乙把邮票转让给自 己,并付乙1000元。3个月后,乙得知转让 时,该邮票市价3万元,要求返票退款,甲不 同意。乙诉诸法院,请求撤销原买卖。您认为 原告的理由充分吗?
1、 财产所有权
(3)所有权的种类
国家所有权、集体 所有权、公民个 人所有权 (4)财产共有权 分类: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5)无主财产 没有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财产, 归国家所有。
2、用益物权
指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而设立 的物权。主要包括:
土地使用权 国有企业经营权 相邻权
精神病人 10岁 无行为能力 间歇精神病人 限制行为能力
18岁(少数16岁)
完全行为能力
(二)法 人
1、法人的概念、条件、种类(p191)
注意:法人的内部机构不能成为法人; 法律上禁止的组织也不能成为法人; 法人代表。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开始与终 止时间不同、范围不同、限制不同)。 法人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开始与终 止时间不同、范围不同、实现不同)。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有后者必有前者。
区别:
1)前者是一种资格,是可能性,后者是 现实性; 2)前者不能转让或放弃,后者则可以; 3)前者包括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后者是享有具体权利。
3、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 事义务的资格。 任何公民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并不都具有 民事行为能力。
物权法有247多条,通篇都是在回答以上的 三个问题。
物权法的作用主要是:
第一,定纷止争。通过确定物的归属,定纷 止争,确立对物的初始权利秩序始物权法的 首要功能。 第二,促进物尽其用。通过规范物权人的权 利和义务,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调整物 的利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它鼓励权利人 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物权法是一部保障安 居乐业的法,是一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 谐社会的法。
甲无力偿还乙的债务,双方串通,诱使丙签订担保 合同承担连带责任。丙发现后主张担保合同无效。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
批发商与某食品加工厂签订有毒食品的买卖合同。 该合同无效 甲与乙外出前约定,因善无善报,因此任何一方须 任何情况下见死不救,违者须付对方1000元。
5)违法、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益
一17周岁中学生与他人签订了大额交易合同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某商店卖给农民假化肥,使庄稼歉收,农民起 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返还价款,赔偿损失 张三要挟其父,若不立遗嘱将房屋给他,将不 予赡养,张父无奈,依张三之意立下遗嘱 甲因洪水爬上树等救援,乙划船经过,甲求救 乙以不给2000元不予救助,乙无奈,遂答应。 3)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损害国家利益
几个热点解读 私产取得与公产平等地位
第七章
了解民事法律制度 培养权利责任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法
一、民法概述
(一)概念和调整对象
平等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而处于平等地位
对
的当事人,包括公民和法人。 象:财产关系(占有关系、流转关系) 人身关系(人格权、身份权)
财产关系特点:1、当事人的法律 地位平等;2、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自愿;3、是在通常情况下等 价有偿。 人身关系特点:1、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 2、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3、与其主体不可分离。
4、无效、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 注意: 1)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2)无效或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认定机 构是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
四、民事权利
政治 生命 健康 姓名 名誉 …… 所有权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自由
权 利 范 围 权利 概 念 图
经济 人身 社会 文化 宗教 财产 婚姻
视地拥有你的东 西就不该被别人随 意剥夺,不管你是 富是穷,也不管这 东西是贵是贱。
物权法热点解读
物权法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物”是谁的。 (确权) 第二,所有者对这个物享有什么样的权利? 其他的人负有什么样的义务? 第三,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人要承担 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保护)
甲用贪污所得购买豪宅一套,得知检察院已对其展 开侦查,将该豪宅赠与亲属。该赠与是否有效?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3、可撤销和可变更民事行为
(1)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 高法:“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当事人、标 的物的品种、数量、规格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 重大损失的,可认定为重大误解”
……
(一)物权
物权: 权利主体(自然人和法人)对物 享有的直接支配及排他的权利。包 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1)概念和特征 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 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的四项权能: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核心)
(2)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 取得:原始取得、继受(传来)取得 丧失:所有权主体或客体消灭、因转让或 依法定程序而消灭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4、合法(政策)原则 5、合德(公共利益)原则
二、民事主体(p190)
(一)公民(自然人) 1、概念: 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
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
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指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的能力(资格) 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由法律赋予, 出生时始,死亡时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