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洲曲

西洲曲


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

绪满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

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

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涉想新奇,是因为

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 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
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
西洲曲
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主要 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 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 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代的乐府诗即“汉乐府”。 根据宋代的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 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翠钿:饰有翠玉的首饰。
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直

接呈现出来,盼望郎归已在情

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 “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

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

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
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
之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通过季节变换,展现深长思念
早春“折梅”,仲夏“伯劳飞”,初秋 “采红莲”,仲秋“弄莲子”,深秋“望 飞鸿”。巧妙运用丰富的词语,表明季节 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
3、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 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 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 “鸦雏色”的头发。“风吹乌臼树”,她误 以为情人足音,于是“门中露翠钿”,从门 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 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 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深切的思 念,失意的感觉,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 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

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

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

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这里写出了女主人公此时 百无聊赖的心境。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上文

“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 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

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

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 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

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
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
察。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 栖。以伯劳飞去暗指离别,以日 暮黄昏烘托离别的氛围。 乌臼树:落叶乔木。
参考赏析
这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 其挂怀之情;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 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 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 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 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 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 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 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
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
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
《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 1、迷离、奇幻的叙述人称变化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 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 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的吗? 是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吗?或者是以 这位少女的情侣的口吻,用“忆”的方式 来抒写的?
莲子:谐音“怜子” 。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 洁。
参考赏析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 “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 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 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 体现了这种情形。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 信的人。
南北朝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 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 《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 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的大多是情歌。 体质小巧,清新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 大量运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下:到。 西洲:地名。 折梅寄: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 江北:地名,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 发乌黑发亮。
参考赏析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 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 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 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动作,

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

来,所谓“鸿雁传书”。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青楼:富贵人家用清漆涂饰的闺楼。六朝以前的诗中常用来指女 子居处。 尽日:整天。
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

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 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虽高却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