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陶渊明《游斜川》与苏轼《和陶游斜川》比较阅读

" 万方数据 前有一篇序文 : 辛酉正月五日, 天气澄和, 风物闲美。与二三
舒韶雄: 景似情殊% 境同感异
!!
赋的影响和它作为早期骈体文的特点。 《 游斜川》 诗云: 开岁倏五十, 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 及辰为兹游。气 和天惟澄, 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 目, 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 顾瞻无匹俦。提壶接宾侣, 引 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 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 忘彼千载 忧。且极今朝乐, 明日非所求。 严格地说, 这是陶渊明唯一的山水诗, 也是一首颇富理趣 的山水 诗。诗 的 开 头 感 叹 岁 月 流 逝, “ 开 岁 倏 五 十” , 一个 “倏” 字写出诗人内心那种时光飞逝、 惊回首青春不再的心理, 这种心理触动了内心的情怀, 于是便想趁着这好日子外出游 乐。中间部分写山川之美以及饮酒吟咏之乐: 天气澄和, 四野 明净, 山秀泽清, 鱼跃鸥鸣, 更兼有美酒嘉邻, 使得诗人能纵情 驰怀。结尾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短促, 希望借酒忘忧, 极乐当 前。诗的情调也由喜悦转苍凉。陶渊明处于晋宋易代之际, 他的诗风或多或少受到玄言诗影响。 “ 弱湍驰文鲂, 闲谷矫鸣 鸥。迥泽散游目, 缅然睇曾丘。 ” 四句是典型的对偶句, 它上承 玄言诗对山水描写的余脉, 下启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从 中可以看出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痕迹。 无论是 《 游斜川》 诗还是序, 抒发的都是 “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的感叹, 这种感慨人生短促、 要求及时行乐的 思想在魏晋时期非常典型。我们读 《 游斜川》 诗及序很容易联 想到西晋石崇的金谷集会和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石崇为 《 金谷集》 作的序中有 “ 感性命之不永, 惧凋落之无期” 的话, 而王羲之 《 兰亭集序》 前半记述盛会概况, 写山川之美、 饮酒赋 诗之乐, 后半由眼前之乐转入人生短促的感慨, “ 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嗟夫! ” 抒 发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 游斜川》 诗及序与王羲 之兰亭集会诗及序旨趣是相同的; 所不同者, 陶渊明 《 游斜川》 序文比王羲之 《 兰亭集序》 要简练质朴些。 二 北宋元符二年 ( 公元 !"## 年) , 大诗人苏东坡贬谪在海南 儋州已经两年了, 北归之望, 已趋渺茫。两年前的四月, 六十 二岁的诗人独与幼子苏过过海, 儿孙们痛哭江边, 以为死别。 七月酷暑诗人抵达儋州, 无处可居, 父子二人住在桄榔林下。 后来得军使张中帮助, 僦官屋以庇风雨。立冬后, 风雨不止, 官屋破漏, 以至 “ 一夕或三迁” 。即便如此, 第二年湖南提举常 平董必察访岭南, 还是遣使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 苏轼只好买 地筑室, 起屋五间, 潮州人王介石和当地百姓运甓畚土以助, 亲躬泥水之役, 诗人才得以有安身之所。生活方面, 因为困 窘, 以致 “ 尽卖酒器, 以供衣食” , 而海南悬居海外, 生活多有不 便, 甚至会有 “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苏 《 纵笔 三首》 之三, 下文凡引苏轼诗文均只标苏) 的情况, 他在给朋友 的信中说: “ 此间食无肉, 病无药, 居无室, 出无友, 冬无炭, 夏 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 大率皆无耳。 ” (苏 《 与程全父书》 ) 足 见其情之窘迫, 生活不便之甚。不过, 这一切对于乐天派的苏 轼来说, 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 他总能从身边的事如读书、 出

! 东晋义熙十年 ( 公元 "+" 年) , 诗人陶渊明五十岁。 诗人
邻曲, 同游斜川。临长流, 望曾城,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 以翻飞。彼南阜者, 名实旧矣, 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 傍 无依接, 独秀中皋, 遥想灵山,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 率共赋 诗。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 以记其时 日。 这篇序文完全是一幅优美的山水小品。它先交代游斜川 的时间、 人物, 然后具体描写斜川风物, 长流的鲂驰鸥矫、 曾城 的独秀中皋, 使诗人纵情于自然, 得到极大的心理愉悦。序文 也点明作诗的目的是伤悼岁不我与、 时不我待, 正是诗人经常 歌咏的主题之一。从这篇序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抒情小 赋和骈体文对他的影响。魏晋时期, 抒情小赋的涌现, 拓展了 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这时期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 化、 小品化的特色, 表现形式上则更多地侧重于抒发个人内心 的细微感受和细腻情感。这种抒情小赋后来因骈文的兴盛而 增加了骈俪的成分, 在陶渊明的这篇诗序中, “ 天气澄和, 风物 闲美” 、 “ 临长流, 望曾城” 、 “ 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以翻 飞” 、 “ 悲日月之遂往, 悼吾年之不留” 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式。 三字对、 四字对、 七字对等骈偶句式在其中的运用非常明显, 就整篇序文来说则以四字句为主。魏晋时期, 骈体文句式的 字数还没有严格限制, 而且初期骈体文不仅不十分讲究工整, 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 在骈偶中掺杂一些散句, 这正是后来 《 文心雕龙・丽辞》 中所说的 “ 迭用奇偶, 节以杂佩” , 直到刘 宋时期, “ 四六” 的格式才初具雏形, 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 到陶渊明这篇篇幅短小、 具有浓厚诗意的诗序受到的抒情小 ! ! 收稿日期: ’%%$ - +% - ’# ! ! !关于陶渊明的享年, 有诸多说法, 此处取本传六十三岁说。 ! ! "这首诗及序各版本多有出入, 此处取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 集》 ( 中华书局 +/,/ 年版) 。
摘要: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 人生经历、 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 《 游斜川》 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 读,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关键词: 陶渊明; 苏轼;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舒韶雄 ( +/,# - ) 男, 黄石教育学院中文系, 讲师。主要从事苏轼研究。
解郁闷和不快。他和当地黎族人民亲近, 和这些人的生活亲 近, 和他们的习俗、 山水、 风物亲近, 融入他们的生活。在他窜 逐海外的日子里, 儿子苏过一直陪侍左右, 也给他以极大的安 慰。 元符二年的正月五日, 生活已逐渐安定下来的苏轼和儿 子外出游玩, 作了一首 《 和陶游斜川》 诗: 谪居澹无事, 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 未失斜川游。春 江渌未波, 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 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 洄, 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 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 我 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不?问点尔何如, 不与圣同 忧。问翁何所笑, 不为由与求。 诗前序言只有一句 “ 正月五日, 与儿子过出游作” , 简短地 交代出游 基 本 情 况。诗 的 开 篇 交 代 自 己 谪 居 的 情 况, 一个 “澹” 字含义深远: 曾经的风流褪去了, “ 老矣复何言, 荣辱今两 空” (苏 《 次前韵寄子由》 ) ; 曾经的热闹退却了, 只剩下 “ 庭空 鸟雀散, 门闭客立久” (苏 《 和陶拟古九首》 之一) 的孤独。澹 然无事的日子里, “ 归来闭户坐, 寸田且默耕” (苏 《 和陶赴假 江陵夜行》 ) , 诗人感到 “ 梦幻去来, 谁少谁多。弹指太息, 浮云 几何” (苏 《 和陶停云四首》 之四) , 世事看透, 贬谪也不觉得是 多痛苦的事, “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苏 《 被酒 独行, 遍至子云…》 之三) , 心境变得更加通脱旷达了。这在诗 的中间部分体现得非常明显, “ 春江渌未波, 人卧船自流” 八 句, 写出诗人出游时那种平和闲适的心境, 游玩没有固定的目 的地, 所以一任船儿随波漂流, 船不能行, 那就上岸, 喝酒也不 必强求酒友是何等人物, 只要是个伴儿就行。一切都不必强 求, 随心所 欲 而 无 乐 不 至, “ 空 钩 意 钓, 岂 在 鲂 鲤” (苏 《观 棋》 ) , 与其说诗人是在游玩, 不如说他是借游玩放飞自己旷达 闲适的心境。难得的是, 儿子苏过也是可以和父亲诗酒酬唱 的知音, “ 过子诗似翁, 我唱而辄酬” , 其乐融融, 快慰无比。诗 人自然想到陶渊明的责子, 于是带着让人羡慕的口气问道: “ 未知陶彭泽, 颇有此乐不? ” 最后四句用 《 论语・先进》 中的 典故, 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平和的心境。整首诗虽然没有具体 地描写出游时的景物山水, 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诗人闲适 从容的出游之乐, 正如纪昀所评: “ 有自然之乐, 形神俱似陶 公。 ” 苏轼晚年远谪惠州、 儋州, 但他凭依佛老, 加之旷达乐观 的性格, 使他能 “ 人不堪其忧, 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 苏辙 《 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 ) , 从容坦然对待忧患, 所作诗文丝毫 不见老人衰惫之态, 反而充满郁勃之生气。不仅在 《 和陶游斜 川》 中是这样, 在他晚年所作其他诗文也可见出, 试举作于绍 圣元年 ( 公元 !"#$ 年) 的 《 记游松风亭》 为例: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 思欲就 床止息。仰望亭宇, 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 久 忽 曰: “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 由是心若挂钩之鱼, 忽得解脱。若人 悟此, 虽两阵相接, 鼓声如雷霆, 进则死敌, 退则死法, 当恁么 时, 也不妨熟歇。 这篇短文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生在 世, 常常会心为形役, 一切忧患苦恼皆缘此而生。苏轼以其洒 脱飘逸的智慧、 旷达自适的人生观使苦恼积郁为之一空, 并以
辞彭泽令后, 官是再也不做了, 隐居的决心也日益坚决, 虽然 心情有时也不平静, 觉得 “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陶 《杂 诗》 之二, 下文凡引陶渊明诗文均只标陶) , 但终究开始体会到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种解脱羁绊的乐趣, 所以心境比 以往要平和得多。生活上的困窘却较过去为甚, 这时诗人举 家已迁至南村, “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 罗堂前” (陶 《 归园田居》 五首之一) 的景象不再有了, 只剩下 “ 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陶 《 移居》 二首之一) 的狭小, 与 旧宅园田居大不相类。躬耕自资的生活在辞去彭泽令后已真 正实行, “ 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 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陶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 早稻》 ) 起初也许还有着 “ 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陶 《移 居》 二首之二) 的幻想,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耕作获得收成, 但 生活终于还是日趋贫困, “ 躬亲未曾替, 寒馁常糟糠。岂期过 满腹, 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 粗絺以应阳。 ” (陶 《 杂诗》 之 八) 即使这样微薄的愿望也不是常能满足, 晚年甚至有乞食之 举。过去常提的 “ 精神生活” 固然不再提及, 就是那种孤高自 赏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自己多病嗜酒且不说, 儿子们却也不 成器, 酣饮赋诗的纵情已大为衰减, 只好慨叹 “ 天运苟如此, 且 进杯中物” (陶 《 责子》 ) 。往昔官场上的少数几个朋友此时也 因 “ 语默殊势” 而 “ 息交绝游” , 能够给他温暖和安慰的只是和 他朝夕相处的田夫野老, 他们对诗人有时 “ 壶浆远见候” , 诗人 有时也 “ 只鸡招近局” 。在归田后的二十余年中, 他在和田夫 野老的交情中颇得到了一些温慰。 义熙十年开年不久, 五十岁的诗人陶渊明和 “ 二三邻曲” 有一次很有意味的斜川之游。诗人作 《 游斜川》 诗以记之 , 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