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书法慎独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强调的“道” “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
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平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平稳,莫显平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
“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
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
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
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
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
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但,这些慎独的故事不老。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
诗人陆游,一生都专诚、专注于爱国的情操,恪守抵抗侵略、重振王朝的信念,写出了大量具有爱国主义豪情的诗篇。
早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的壮歌,中年“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解为国平燕赵”。
这,就是一位爱国者的慎独心志。
此心志,一生恪守,至死方休,可歌可泣!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
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澄清自己的内部生命,纯粹是为己之学。
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厚扎实的法律功底,还须具有法官的职业道德,品行修养。
在廉政行为上,要做到“四慎”,即慎权、慎欲、慎行、慎独。
你要经常地、认真地检查自己,在内心建立一个“道德法庭”,时刻对自己进行道德裁判,做事之前先“三思”,坚决不触“高压线”。
慎独不是一种时尚。
因为慎独,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你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慎独是阻止你走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素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检验医护人员医德修养高低的标准。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
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
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慎独者,为儒家所倡,释家、道家亦崇之甚高,唯其遵奉敬畏之事不同。
儒家尊孔圣之教,行礼仪教化;佛家奉释迦牟尼,尊佛菩萨及诸鬼神;道家行老庄之言,所奉者道,即自然之妙常。
我们所作所为、所行所止、起念动心,佛家云:“有佛菩萨乃至诸鬼神,无不尽知尽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无论信教与否,然于修身正己,诚可信也。
儒道亦然。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慎独的故事《杨震暮夜却金》: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
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
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由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杨震的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慎独这个词,现在不怎么常见了,但在传统文化里,特别是在讲传统伦理道德时,这是一个使用得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词语。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
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
南宋学者朱熹对这个词作过这样的说明:“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 (《朱子语类》)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
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
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
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
在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与前面说的杨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说:“我的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
他还价六十铢。
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
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
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
‟我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
双方都有好处。
‟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
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
‟她看看我的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
‟”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有这位泰国女摊贩说的“佛会知道”,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到底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
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
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
”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
“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
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
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