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慎独①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的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②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③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如此话语,坚定得无力可撼,这是对生活的彻悟,更是对人生的真诚。
④,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即使梨子再怎么好吃,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虽然这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依旧,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⑤慎独是一种哲学。
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
尧舜者,慎其独也,虽无人在旁,亦恪守礼教,不逾矩,终得以天下仁,桀纣者,凡事依照个人喜恶而定,率天下以暴,终难免亡国。
⑥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⑦然小人反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呢?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成功呢?倒是更让人觉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⑧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要在独处时过分克制呢?可是,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又怎能管好别人,怎能有所作为?⑨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⑩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因为——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24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2.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
(3分)答:3.阅读第④段、第⑤段,思考:(1)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使其能够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
(1分)答:(2)第⑤段画线部分在段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4.联系生活,举一实例谈谈如何做到“慎独”。
(2分)答: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
”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
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这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
”因此,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
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
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
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他却说:“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
”北宋名相富弼,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对他说,某某人在你身后骂你,而他却说:“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
”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之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
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
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
《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就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一顿老子,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
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
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能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的,其空间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
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
他接着说道:这就对了。
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
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
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
一次,他来时恰逢老师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疑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清楚。
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
有人问他,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用他,是何道理?他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的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因此,有时候,我们还要化丑为美。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
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②~⑤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4分)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最恰当?请简述理由。
(3分)正如西德尼·史密斯所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
”4、文章第段④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成为你自己周国平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
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
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
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3分)3.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4分)4.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4分)自我雕琢①有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
然而,令男孩生气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一夜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
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木桶太轻了,要想不被风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
”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来一桶桶水,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
从第二天开始,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就再没有被风吹倒过。
②漳州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
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③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登上成功的殿堂。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
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否,大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精神。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
俗话说:“心静乾坤大。
”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
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
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
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