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学问,学问,学会提问,是学习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标志。
让学生学会“提问” 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倒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提问同时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学会提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所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学会提问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做法谈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懂如何寻难提问;(2)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3)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
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由教师自己一个人向学生填充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心中的疑问,发现问题,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根本没有机会让学生自己探索,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学会提出问题呢?又怎么能学会学习呢?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对于许多知识点的讲解,还没来得及让学生思考就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进行讲解。
教师的许多问题都是“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课堂气氛表面上很活跃,但是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去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提出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来说一说,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其次,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
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再次,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最后,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
在学生提问时,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以表示老师对他的提问很重视,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应强求或批评,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
由于我平时一贯坚持善待学生的提问,所以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
记得有一次教学“认识三位数”时,我让学生读一读一些植物中的“世界之最”。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是王莲叶,直径可达三百多厘米。
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说:“老师,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大的叶子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我不相信。
”学生的话很幼稚,也很天真。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表扬他有一种敢于怀疑的探索精神,然后给全班小朋友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到其它书上或电脑上去查一查有关王莲的资料,看看它生活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明天数学课上交流。
学生们很好奇,兴致很高。
在查阅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在课外也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开辟了学习的新渠道。
提问题的意识得到了保护,又使学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只有积极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精神和勇气。
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即使心中有许多疑问,也从来不敢向老师提出来或者请教老师,甚至有时候还会“不懂装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扎实、更深入。
当然要使学生学会提问和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而后才会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
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
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做摸球游戏。
这时的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但是摸球的结果让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有的口袋里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口袋中没有摸到红球或有时摸到红球呢?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主动地根据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
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游戏。
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
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诱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
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
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
”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
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
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
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讲解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老师们习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
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在老师的指挥下向前发展的,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
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使我们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
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多提一些有利于学习新知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先创设一个小朋友爱读书的情境,出示一张各年级学生借书情况统计表,然后跟学生谈话:看了这张统计表,你们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解决吗?学生们会根据图意提出一些问题(包括例题中的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我就把用加法算的问题摘录下来。
先让学生解答以前学过的不进位加法的问题,起到了复习巩固,促进迁移的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中的问题。
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能把它列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来说已经充满自豪,如果能突破困难解答出来,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因此,学生会自觉自愿,全力以赴去完成眼前的任务,其结果肯定比老师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解答要好得多。
而课堂上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很快探索出了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学生享受到了初次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后续学习又会产生较高的热情,形成了不断学习的动力。
又如,教材中经常出现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解答完书上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从而培养了积极提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作为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五、教师应该适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或疏远的心理,甚至不敢心平气和地和老师说话或者向老师请教问题,甚至有时候连上课明明知道怎么做的题目都不敢举手发言。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请我班“谭筱雅”同学回答问题,可是无论怎样引导和鼓励他,他就是不敢说话,可是在课后他却能把这个问题和其他同学讲的清清楚楚。
甚至有时候当我询问几位同学对于所学的知识点是否有疑问的时候,都不敢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来。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或者平时生活中,应该多去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情况,当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尽量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
教师要尊重理解并信任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细心的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给予学生关心和赞扬,给予学生自信,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喜欢教师并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我们班的学生中有许多的留守儿童,邹宇涵同学就是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