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塑机操作培训内容

注塑机操作培训内容

注塑机操作员主要培训内容
一、入厂基本职业道德培训。

安全生产是企业员工首要培训的内容。

工厂安全文明生产必须要掌握,要熟悉用电安全和运动机械操作安全。

二、必须对机械识图基础,公差与配合进行学习了解。

图纸是企业生产过程多方沟通中的一种生产工具,如果连图纸都看不懂便无从下手。

三、了解常用的塑料材料,内容包括塑料概论、塑料的定义与特点、塑料的分类和用途等。

常用的如:热塑性聚酯(PET、PBT)、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及其改性品种(ABC)、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甲醛(POM)……
四、对注塑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动作流程,注塑机模具的结构、安装调试了解。

五、掌握注塑机操作的常规程序、注塑工艺。

应包括:注塑工艺流程,成型前的准备工作,注塑成型过程,制品的后处理,注塑模具基础知识。

六、注塑机的结构和原理。

应包括:机械传动知识、气动、液动、电控等基础知识。

注塑机,包括循环动作及周期时间计算方法等。

射台装置:射台装置的功能及组成、射台装置的特点。

锁模装置:锁模装置的功能及组成、锁模装置的特点。

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的组成、液压系统的特点。

电器系统:电器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润滑系统。

实际操作:
1. 注塑机的操作程序。

操作系统结构与操作说明,操作面板、操作按键介绍,安全操作守则和安全生产。

2. 注塑前的工艺准备。

应包括:材料准备、模具准备、生产前的机器调试、模具安装、设备保养等。

3. 调校程序的结构与操作说明应包括:射咀中心调校、顶针行程调校、模具厚度调节。

4. 操作面板、电器系统的保养、油压系统的保养、锁模系统的保养。

5. 射胶系统的保养、安全装置的保养与维护、定期检查事项。

6. 注塑工艺调整与产品后加工。

应包括以下内容:常用塑料的成型条件;常用塑料的成型工艺过程;注塑成型工艺参数调整;产品工艺卡的知识;成型工艺辅助设备的调校。

注塑产品的质量检验:
注塑产品的质量检验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塑料产品的一般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2. 常用量仪(例如:游标卡尺、内径千分尺、内径千分表、千分表等)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制品测试原理和使用方法。

4. 常见塑料制品缺陷的判别方法分析和解决方法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应包括:烧焦痕、湿气痕、气痕、色差痕、玻璃纤维痕、凹痕、气泡。

5. 困气、空穴、超注(毛刺、披锋)、欠注,光泽差别,脱模变形,熔合线,扭曲。

6. 注塑制品过程中处理注塑机、模具和周边设备三者关系。

根据以上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注塑机知识内容和深圳巿对注塑工,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可以看出,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和有等级操作工并非容易,需要通过各种机会学习掌握来提高自身水平,通过长期在生产现场的积累,对基础理论的消化学习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还应参加各类考核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和有水平的注塑机操作工。

工艺条件对注塑件性能的影响
注塑工艺不仅决定着成型件的形状,而且还有它的材料特性。

对形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塑件的整体形态结构决定着每种情况下的终端使用性能。

这意味着不只是塑件的外在性能以工艺为条件,内在性能也是如此。

这也意味着对成型化合物进行热机械的处理,如加工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和剪切率所定义的,都决定着所生产出来的塑件的材料结构。

产品外在和内在性能确定了产品的最终性能。

所以塑料的形态控制着塑件的皱缩及其形状,同时也确定了材料的使用性能。

塑件性能对于某一种塑件形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性能,如高机械强度、理想的硬度、良好耐磨性。

反过来,理想的形态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个稳定的塑件形状,但也是一个不可能再改变的一种形状。

一旦建立起工艺和最终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事实就变得清楚了:只能通过对注塑进行一定优化形式的工艺控制,才能获得优质的塑件,这种控制以形态为重点,也包括了对状态变量的记录和控制。

所以稳定的工艺控制需要工艺适应于被加工的塑料。

它以热力学因素为基础,对于半结晶热塑性塑料,还必须考虑到结晶动力学。

然而,在塑料加工业内还没有对此的普遍认识,尚待向人们灌输这种思想。

对加工POM的研究:
以易流动的共聚甲醛(POM)为例子,人们就注塑过程中工艺条件对所制塑件最终性能之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为做这个研究,按照DIN/ISO 527标准,在双腔模具中以不同的注射速度和压力做出5A 型的拉伸样板(截面积4×1mm2)。

模腔通过位于塑件侧翼的侧面上的销式浇口被填充。

模具在近浇口处装备有压力感应器,能在拉伸样板的中央肩部位置测量出压力变化。

在所有测试中,塑件生产的模温被设定在95℃,因为这是原材料制造商为高品质塑件所推荐的温度。

在一台锁模力为220kN的注塑机上加工成型化合物。

螺杆直径是18mm,机器上注嘴温度为210℃。

研究结果一方面揭示出塑件内在与外在性能之间的清晰关系,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与所选工艺条件的关系。

尽管所生产出的塑件有着几乎一致的机械强度,但不同样板材料结构的变形能力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从断裂时不同拉伸应变看得很清楚,特别是每种情况获得的不同拉伸冲击强度。

注射速度数值被标准化为20cm3/s,拉伸冲击强度可以降低55%,而测量出的
重量和皱缩之变化只有2.5%或15%。

以材料为中心的品质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动态热差法(DSC)对不同样板进行的补充性研究只突出了开始时形态上的细微区别。

换句话说,综合地来看,所研究样板拥有均匀的结晶。

这个结果也在冷却(结晶热量)中和在二次加热阶段(均匀前期过程之后的熔融热)可观察到。

从动态差分热量测定的结晶过程,可明显看到,当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注射速度逐级上升时,较低温度下的结晶热由-74J/g增加到-97J/g。

这暗示所用POM材料会因为加工的原因而出现变化。

材料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变化提升了不相近固化性能,所以促进了不同结构的形成,这由峰值高度与峰值宽度的比值得到证明,其由2.7降到了1.6。

在这种情况中,只靠DSC(首步加热)来观察不同样品的整体结晶,会导致对品质的不正确评估,因为在这里没有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当结构是在一个不直接的基础之上被评估时,这才会突出存在的区别。

加工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在不同注射速度下加工易于流动的POM,明显对材料的流变性能起着深远的影响。

聚合物剪切程度的增大引起微分子逐步的链分解,这又伴随着熔体的流动性(在模具内的压力传送)发生变化,进而结晶动力学发生变化。

已经测量和讨论过的DSC曲线表示进行着的这些过程。

流变性调查也确定着这种表现。

所用流变计是UDS200型号。

取100mg的样本,流变计承受210℃温度下、0.1-100s-1 范围内的对数递增剪切速率,间隔宽度为0.1mm。

这些结果证明了当注射速度提高时,加工中的聚合物的分解加剧。

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根据加工条件而进行变化,这是从注射速度升高时零粘度下降可清楚看到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