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第一次平时作业一、填空题1. 巴文化秦汉 2. 巴渝舞重庆。
4. 200多。
5. 龙骨坡。
6.丰都 2万年。
7. 船棺葬具。
8.涪陵。
9. 伏羲氏巫山。
10. 盘瓠之后、板楯蛮、廪君蛮。
11. 470 、450 、8.2 。
14. 大夏 15. 多元丰富。
二、单项选择题1. A 2. B 3. B 4. C 5. A 6. C 7. B 8. B 9. B 10. D三、简述题1、简述巴渝地区的古人类遗存。
第一、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①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②14万年前的奉节兴隆洞奉节人, 已经萌生了现代人类思维制作能力.第二、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巴渝大地的文化遗存:①2003年11月,在嘉陵江流域“涪江边发现8万年前的‘合川人’”。
考古人员新发现距今8万多年的旧石器时期石器制品多件,这是先民猎杀野兽顽强生存下来的“武器”。
②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还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址——丰都县的井水湾、冉家路口、高家镇、枣子坪、范家河以及能显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奉节县的藕塘、云阳的大地坪、忠县的乌杨等。
③巫山魏家梁子新石器时代遗址。
④云阳县石盘镇龙安村大地坪新石器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晚期的一些房屋遗址、墓葬、窑址,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
其中陶器有丰富的色彩、文饰和品种,⑤巫山县长江瞿塘峡南岸的大溪发现了公元前约4400~33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这就是考古学界指称的大溪文化。
⑥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来看,这都是极为少见的。
⑦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du ì)于、铜钲等乐器,有铜戈、铜剑、铜矛、铜镰、铜箭镞等兵器,还有铜盆、铜壶、铜镜、铜釜等生活用具和铜斤(即铜斧),铜凿等生产工具。
2、简述抗战文化精神。
1.抗战文化具有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2.抗战文化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
3.陪都文化具有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4.陪都文化具有大众化、国际化的精神。
3、简述红岩精神特点。
①崇高的思想境界。
②坚定的理想信念。
③巨大的人格力量。
④浩然正气,以身殉真理的凛然风骨。
四、分析题1、试析巴渝文化的大熔炉性和多元性(1)巴渝文化的大熔炉精神表现在其地域政治和人口结构上。
①古往今来,重庆政区扩张收缩、社会地位沉隆起伏,地域界土变换开阖。
远古巴国。
武王灭商封宗姬于巴,后楚败巴,巴由汉水南迁,疆域依然极广阔,书载“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县),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南部),南极黔涪(今重庆市涪陵区、黔江区、彭水县、贵州东北、湘西等地)”。
战国后期,秦灭巴筑江州城,置巴郡,下辖数县。
蜀汉时弃江北旧城,重筑江州大城,后名称和辖区不断变换,曰楚州、巴州、渝州、重庆。
元末明玉珍攻占重庆,建大夏国,重庆复为都城。
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后废府设重庆市。
抗战爆发,重庆成为直辖市和陪都。
1949年,重庆确立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定为长江上游计划单列市,将四川省永川地区所辖8县并入。
1997年,重庆再次成为直辖市,增辖涪陵、万县、黔江地区。
②巴渝汇纳百川,不断接受外地移民,人口结构较为复杂。
巴人本以两大部族为主:一是本地土著(外围部族),如濮、苴、共、奴、夷等,一是从东(鄂西)迁来的廪君族(内五族)。
东晋时,僚人(少数民族)进入巴郡,北宋熙宁年间,大批汉人迁入(今綦江、南川一带)。
至明嘉靖年间,重庆府已有户4万。
明末战乱,连年灾害,重庆人口骤减,“湖广填四川(包括重庆)”,湖北、湖南百姓大批涌入,人口增至300余万。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大量外地移民涌入。
1938年,重庆市区居民已近50万。
“三线”建设时代,沿海大型企业和人员纷纷内迁。
改革开放,四川、贵州、广东、浙江等地移民涌入,成为常驻居民。
(2)巴渝文化的多元性充分表现在接纳中原的儒学、道学、,以及印度经由西域域传入中原的佛教,是儒、佛、道等文化的交融。
北宋绍圣四年,著名理学大师程颐来到涪陵,在北崖寺洞中圈点《易经》,写出了《伊川易传》。
大足石刻,佛像遍布全县40余处,共5万余尊,足以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一争高下。
北山石刻造像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时250多年。
计有佛像近万尊,长达里许。
石篆山石刻,为我国石窟艺术中最早将释、道、儒三教聚于一处的造像,其中有儒学大师孔子及十哲像,佛家毗卢佛、释迦、弥勒佛像,道家老君、真人像。
佛道兼容、儒佛天合的文化现象,并非大足一处,如缙云山缙云寺是佛家洞天,长江南岸真武山老君洞则是道教圣地。
令人惊异的是长江边慈云寺,竟是僧尼一寺,国内仅有。
宋以后,近东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又进入重庆。
重庆周围乡村寺庙中,除供奉着佛主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外,还供奉着人间凡人——“川主”李冰父子。
由此可见重庆大熔炉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2、试析红岩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答案提示:红岩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团结、领导重庆人民,在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斗争中所培育实践的一种伟大精神。
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思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
(P66)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可结合红岩精神的特点P69-72联系当今实际进行阐述)(1)红岩精神有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2)红岩精神有利于理想信念的树立(3)红岩精神有利于培育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襟怀坦荡的人格力量(4)红岩精神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红岩精神主要内涵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文化、法制化的经济,需要具有理想人格的高素质的公民和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这样的公民和人才能够抵制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红岩精神正是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地域文化第二次平时作业一、填空题1.3/4 。
2.西东。
3.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4.喀斯特。
5.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
6.巴雾峡、滴翠峡。
7.千里画廊。
8.《群马》。
9.将军坟、附近莲花《渝报》 14.1937 15. 地。
10. 赵智凤佛教密宗道场。
11.卢作孚 12. 大将军。
13.讨伐殷商二、单项选择题1.A 2. A 3. A 4. D 5. B 6. C 7. C 8. C 9. A 10. B三、简述题1. 简要举出享誉中外的文化遗存。
(P98)提示答案:重庆享誉中外的文化遗存是合川钓鱼城,它是改写世界中古历史的古战场遗址,建于钓鱼山上,三面临江,地势险峻,风光秀丽。
钓鱼城是迄今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战场遗址,也是一座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军事遗址博物馆。
钓鱼城古战场主要遗址有:水军码头、古城墙、八座城门以及飞檐洞、皇洞、上天梯、武道衙门、较场、古军营、皇宫遗址等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
从1243-1279年,南宋合川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借钓鱼城天险与蒙军对抗,以弹丸之地,坚持抗战36年,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
1259年钓鱼城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斗中,时人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哥,在钓鱼城下,被炮矢击伤,后死于温塘峡军中。
因此,欧洲历史学家把重庆合川钓鱼城誉为“上帝折鞭处”2.简述巴渝地区的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P106-108)答案提示如下:(1)邹容烈士纪念碑(2)沧白路和张培爵烈士纪念碑(3)刘伯承、聂荣臻元帅旧居纪念馆(4)红三军司令部旧址(5)红岩革命纪念馆(6)歌乐山烈士陵园(同学们在答题时请将上面六个方面简述一下)3.简述重庆渝中区解放碑的沿革由来。
①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海陆空航空部队联合对重庆实施“航空战略轰炸”,1939年5月3、4日两天,63架日机首次大规模轰炸重庆,共投炸弹176六枚,燃烧弹116枚,炸死3991人,炸伤2287人,炸毁房屋4871栋,创下人类战争史上空中屠杀一次死伤逾五千人的空前纪录。
1941年6 月5日,日机持续轰炸重庆达三百余分钟之久,酿成死伤人数逾三千人的“大隧道窒息惨案”,震惊中外。
这为期五年半日本侵略军对重庆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重庆各界上至元戎、国共两党领袖、各界名流,下遍黎庶,以及各国驻华外交、新闻、教会、商务和旅游人员,居无宁日、行无坦途而同仇敌忾、相濡以沫,上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空前绝后、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②1941年12月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二十二天,重庆人民在曾数度一片火海、断壁残桓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起一座蜚声中外的木质纪念建筑物,公议定名为“精神堡垒”③1947年10月10 日,中国唯一一座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落成。
定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
事前以募捐方式集资,少者二三千元,多者数十万元,既是代表着百万人民之心,也是举国上下在抗战胜利后所产生的共同的结晶。
④这座用钢筋水泥建造的纪念碑,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
纪功碑壁内藏有纪念钢管、管内放着本工程设计图样和有关人的签字,并且存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作、报纸、邮票、钞票、照片等。
“胜利走廊”刻有罗斯福总统赠与重庆的卷轴译文,八面碑座石壁上刻有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颁令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
1950年10月1日,抗战胜利纪功碑被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题写了碑名“人民解放纪念碑”。
四、分析题1.论述抗战时期重庆的文艺界状况(p57-64)提示答案:(1)戏剧(P57-59)(2)音乐(P59-60)(3)诗歌、小说(p60) (4)电影(P61-62) (5)美术(p62-64)(6)教育(P64)(同学们在答题时,要针对每一点进行阐述)2.论邹容和他的《革命军》。
①邹容1885年生于巴县县城(今重庆渝中区)。
1898年,邹容赴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良方。
在日本期间,邹容广泛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迅速融入东京留学生革命斗争的行列。
②1903年4月,邹容离日回到上海,在章太炎的帮助下,他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战斗性的宣传革命的著作《革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