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AIA100007)。

课题组主要成员:陆根书、郭建鹏、王洪才、杨院、文静、汪雅霜、王芳、万华、卢丽君、邹小勤、张湘韵、陈秋燕、Gulzar Ali Shah、周蕾、矫怡程、王爱萍、史婧怡、康敏、邢菊红、陈波等。

一、内容与方法本课题针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内涵和基本架构,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自主开发设计了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全国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索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等十多个重要专题并完成研究总报告,努力为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提供解决思路。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调查问卷的信效度。

本研究使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等方法来对《我国大学生学习观调查问卷》、《我国大学生学习环境感知调查问卷》、《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我国大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我国大学生学习收获调查问卷》、《我国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

第二,厘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

本研究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来获取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

通过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展示我国大学生学习观、学习环境感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收获和学习满意度的现状和基本特征。

第三,找出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在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学生个体、家庭背景和高校特征对大学生学习情况影响。

第四,研究了十几个重要专题,如大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具体对不同高校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观、学习环境感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总体学习收获和总体学习满意度)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找出不同背景因素下大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影响内在机制。

第五,提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现状的描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因素,并就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等十几个重要专题进行探讨及撰写了研究总报告,试图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科学、合理、可行的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用于大学生学习各个维度的概念梳理、已有研究的分析以及寻找相关理论支撑。

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寻找出本研究的切入点。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本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有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创新之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来获取与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的实证分析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3.统计分析法本研究使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对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展示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

在研究学生个体、家庭背景和高校特征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时,本研究主要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进行数据处理,以揭示个体、家庭背景和高校特征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

在分析大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等十几个重要专题时,本研究也主要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论与对策(一)结论1.过程结论第一,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大学生学情研究数据库(NCSS)》及巴基斯坦子库。

通过严谨、高要求的开题,研究了国际、国内典型方案,拜访了本研究领域的牛津大学H.W.Marsh教授等英美著名学者,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方案及调查工具,编制了《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一方面克服使用国外调查问卷的本土不适性,另一方面也实现自主的知识产权。

为了设计合理有效地调查问卷,课题组在《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程序,正式调查涵盖了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许多协作校。

从2011年开始展开调查,至今已经坚持长达五年时间,建成了多达40多万样本量及每个样本信息项目500余项的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数据库主库和巴基斯坦国家大学生学情子库。

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组为参与调查的成百所协作校提供了大学生学情的分析报告及研究大数据,让这些学校了解大学生学习的情况,更为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广了研究成果对这些协作校的本专科教学指导与应用价值,也得到许多协作高校的赞赏及专函致谢与合作。

第二,发表了影响力很大的学术论文和咨询报告,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学习情况正在被学术界、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课题组在收集到的宝贵数据的基础上,发表了CSSCI论文21篇,其中5篇《教育研究》和1篇《新华文摘》封面全文转摘等一系列高水平全文刊物论文,被大量引用,影响力极大。

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史秋衡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系列丛书”,指导了10篇博士学位论文,均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答辩,其中1篇(《大学生学习方式实证研究:基于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的探讨》)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我国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研究》)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相关研究成果还获新华通讯社最高等级内参的采纳证明1份,教育部咨询报告采纳证明1份。

这些成果都反映出,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高校,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重视在日渐加强,大学生学习是现在与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2.研究结论研究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研究的总报告,并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论文。

以下列举了总报告中的三大结论,也是《教育研究》的“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一文的重要发现。

第一,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特殊性,自主设计中国量表非常必要。

由于文化、教育体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1],从笔者(第一作者)联合指导伦敦大学等校访学博士生们的实证研究经验也证明了这点,因此,我们没有直接翻译修订西方国家已有的量表,而是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制本土化的学习观、课堂体验和学习方式量表。

本研究表明,这些量表具备良好的信效度水平,一方面与现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能够比较可信、有效地测量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研究者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土化研究工具。

第二,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存在趋同性,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可能更多的受制于学生个体的投入和院校环境的支持。

首先,我国大学生学习情况存在院校、专业、年级等方面的差异,但通过效应量的检验发现这种差异并不是特别大[2],这反映出我国不同群体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趋同性。

其次,学生个体、家庭背景以及高校特征这三方面因素对学生学习情况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学生个体和高校特征的影响力较大,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一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我国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可从学生个体和院校特征这两方面着手,围绕学生个体的投入和院校环境的支持力度来采取相关措施。

学生个体的投入更多的强调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投入度程度。

而院校环境的支持除了课堂教学支持外,还需要关注课堂外学习环境的设计。

国外著名大学(比如,牛津大学和巴黎高师等)非常重视课堂外教学环境的设计,将课堂内外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第三,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结果解释力存在院校、年级和专业差异,表明院校教学改革应该分类设计与发展。

首先,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学习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变量与总体学习收获、学习收获以及学习满意度的关系模型发现,大学生各学习过程因素对学习结果都有直接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而在本课题组的另外一项研究中还发现[3],大学生各学习过程因素对学习结果除有直接影响外,还产生间接影响。

其次,不同学习过程因素的解释力存在、院校、年级和专业差异。

这表明,在我国以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分类设计,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除此之外,课题组在发表的大量高质量、高层次论文中也有一些重大发现,限于篇幅,此处只列举部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学习情况究竟怎样”一文发现:第一,高校需要在思想引导、宿舍文化和学习全程监控三个方面按大学生成长规律立德树人;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可以以基层的宿舍文化建设工作为抓手,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宿舍的文化教育和育人功能;第三,只有课堂教学的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师生多元有效互动对学生成长的贡献是一个关键要素。

《教育研究》的“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一文得出以下重要结论:第一,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有显著作用,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有章可循;第二,大学生学习方式存在院校差异,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刻不容缓;第三,大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学科差异,要依据学科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第四,大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年级差异,要尽早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调适;第五,大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学生个体差异,要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的“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一文(该文被《新华文摘》封面及全文转载)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高校亟须改善大学生就业理念感知的内外部环境,以优化就业能力各要素的培养绩效为切入点,把就业能力提升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建议1.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增强大学生深层学习方式的倾向在丛书的延伸结论中,通过探讨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的关系,发现了不同学习观对不同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应用知识学习观会将学生导向深层学习方式,而不会倾向于浅层学习方式。

[4]所以,培养大学生形成应用知识的学习观,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深层学习方式倾向。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自身能力和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教学与考核的方式也需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形成靠记忆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习惯,以获取成绩等外在因素来驱使自身的学习。

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记忆知识的学习观也会将学生导向深层学习方式,而且高水平的记忆知识学习观会帮助学生倾向于较高水平的深层学习方式,并且当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观达到较高水平,学生的深层学习方式与浅层学习方式的倾向均会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