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中国传统文化

选修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上很多文化发祥地和它所创造的辉煌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先后渐趋式微;只有古老炎黄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依然如黄河长江一样,繁荣兴盛,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核心力量。

之前对于中国文化的审美没有深入的探究,通过学习王老师的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其与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原指以文教化,而今天我们所说“文化”这一概念.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滚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关涉着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后来的学者对当时的文化格局有“十家”之说,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十种学术流派。

在这“十一家”之中,可以称为哲学的有“儒、释、道”三家,所以历来也被称为“三教”,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化影响致深致远,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以人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这里重点谈儒家文化扮演的角色。

儒家文化影响民族审美心理是中庸为用,中和为美。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征,比较注重实际,重视人际关系,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以典章制度仪式礼义为结构,以忠爱仁义为内容,以温柔敦厚为意态,以天下安和为功用。

”中和之美能体现着儒家文化精神的美的形态,比如儒家在哲学思想上,追求的天人合一;其次,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恪守礼法,要适中合度,止于至善,这样才能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儒家认为人们只有实行了中庸之道才能有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不同的传统文化流派,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异,“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

孔子会把“见义勇为”作为美德,而老子认为“见义勇为”是愚蠢,孔子启发人们“励精图治、积极入世”,老子则推崇“无为而
治”。

其现实意义也需要我们考量,应该保持一种在批判中继承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以超越地域、阶级、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的文化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今天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孝悌之道为起点,阐发出的社会关系伦理大道,从最切近的孝悌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

以简朴和谐为宗旨,对于今天每个人有利于构建健康愉悦的处世理念。

面对愈发激烈的文化竞争之势,对中国文化这锅“老汤”,我们应该细细品味,深刻地理解和反思,真正了解精华所系及糟粕所存,对其进行适度地改造利用,从而能让其能真正适应现代节奏,发挥更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