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例说(教师)参考答案一、《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试题答案如下:第1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或“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或“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
)第2题:懂得了凡是抒写永恒的人性、深入人类灵魂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
(或“懂得了作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的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懂得了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文化认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第3题:不能颠倒。
原因:这两段是从个人到同类再到社区,逐层深入或由小到大的关系。
第4(1)题: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
作者能够理解父亲—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
第4(2)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
第5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采用因事见理的写法,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二、全国卷《阳关古道沧桑美》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和前后文分析解答。
第(1)句要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第(2)句要联系前文的“阳关砚”,第(3)句要扣住“将军和士兵”。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全国卷2《马樱花》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参考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参考答案】(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参考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第一问还需整合原文中相关信息作答,第二问和第一问有继承性,同时联系作者处境和遭遇作答。
】四、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7.(4分)A、D18.(5分)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5分)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4分)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五、上海卷《灯笼红》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
(1分)【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2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
(答对一点得一分)。
联系第4和6小节作答。
】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段性的;美好的。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梦的特点就是不完整的、美好的。
】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
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
这影响有无知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
(1分)注意抓住“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CE; C,“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错,应当是孩童懵懂;E,本文几个层次之间是并列的,“由近及远”错。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
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
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六、天津卷《敦煌》18. 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答:。
答案: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最鲜活的历史”是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物古迹。
文章第5-11段分别描写了不同的敦煌文物。
19.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答:。
答案: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历史通常都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都是写在书本上的。
文章说了“这是历史上的另一种写法”后,接下来描写了敦煌众多的文物,因此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20.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6答:。
答案: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指出有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衬托、对比、象征等,然后分析这些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