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明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明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老照片、旧服饰等,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在师生的谈话,互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培养阅读、分析、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2、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文化生活的变化(1)简单回顾本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导入新课)大家想想,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些趋势?(利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回顾一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近代工业化的趋势。

(近代工业的兴起)政治上:出现民主化的趋势(进行了一次变法和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文化运动)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提出问题引出关于照相的内容师:大家喜欢照相么?那大家知道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照相的吗?生:在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照相技术传入中国。

师:照相术在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在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照相馆,一般都是沿海城市,洋人的玩意儿最初在沿海等地流行。

如果人们要照相,要么就请摄影师搬大台的相机到你想要的拍摄地点拍摄,要么就要到照相馆里拍摄,在那时候拍照只能是有钱家庭才能消费的。

老师讲授小故事: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

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

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

为后世的历史研究人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19世纪末期,很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了一种时尚,照相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师:那大家知道照相除了拍照留影的作用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么?作用一:20世纪初,照相还运用与广告之中,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广告就是在电视上播放的那些,但是在当时,要弄广告一般都是把产品拍下来,或者找个明星或代言人,拿个产品拍下来,作为宣传单或是海报,当然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做广告就是拍个短片等等。

作用二:见证历史,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拍下来,就拿南京大屠杀来说吧,就算日本否认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但是还是有大量的照片可以证明,日本曾经对中国做过很绝情、卑鄙的事情。

师(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兴趣):你们说说,你们现在照相用什么照的啊?生:手机、数码相机、专业相机。

师(简单说说):但是那时候他们的相机是很大台的,比划一下?就像一个大箱子那样,摄影师还要拿着布盖住相机,要拍的时候,就装个头进去。

我们现在要么用手机、要么用数码相机,以前的胶卷相机都没有用过了,大家你们用过么?数码相机的照片可以放在电脑上,不好看还可以PS一下呢!(3)利用问题过渡到电影内容师:之前我也和大家聊了一下电影,也问了一个问题,那现在请一个同学回答一下,电影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师:那么电影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出现了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生:《定军山》。

师:这部电影是在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完成的第一部无声京剧影片。

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看看课本的图片)这幅图片讲的是早期在上海拍电影的场景。

刚开始的时候,电影是无声的默片,说到无声电影,大家有没有看过什么比较好看的无声电影么?(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卓别林(著名的喜剧大师)主演的,《摩登时代》、《城市之光》、《淘金记》都是卓别林黑白与无声电影的代表之作,现在网上还可以资源可以观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师:渐渐地中国就出现了很多电影公司,20世纪30年代,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演员,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师:我们之前说《定军山》是一部无声电影,电影里的人说话我们都听不到,那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听到说什么呢?生:(由学生回答,如没人知道,老师简单作答)师:我所查到的资料是:伴以朗读,要不然就用录音机和留声机来配音。

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呢?它是什么?生:20世纪30年代后,1931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它是有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

过渡话:我们一起了解到了文化生活的变化,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社会风俗的变迁。

第二部分:社会风俗的变迁①剪发辫师: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文明传入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军警为行人剪发辫)师:大家看看这张图片,他们在干嘛啊?生:剪头发师:那是像我们那样的头发吗?生:不是,它们是剪断长长的辫子。

师:这个辫子是满清入关后,强迫老百姓削发留辫,是清朝臣民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汉族的发式是男子和女子都蓄发不剪,有的披发于肩,有的束发于顶。

(老师可以描述比划一下当时的发式)但是清军入关后,就是实行高压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制要剃发蓄辫,脑袋后面拖着长长的大辫子,在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剪发辫风潮,也成了反清的标志。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颁布“剪辫令”。

(展示一张清末皇帝溥仪剪短发穿西装的照片)②改称呼师:在民国初年,改称呼也是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1912年,孙中山下令改变以前清朝官场的称呼!以前那些人在官场上怎么称呼啊?生:“大人”“老爷”,师:后来呢?生:用官员的职称师:(举现在的例子,形象说明称呼的变化)如果是书记,就叫什么什么书记,主任姓刘,就叫刘主任,是老师就叫老师,不然叫同志、君,先生啊,小姐等称呼。

师:以前遇见皇帝要怎么样?那官员之间,行什么礼节?生:跪拜,作揖师: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就是鞠躬或者脱帽礼,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后来也有握手的礼节。

现在我们一般同学见面都是挥手打招呼,好朋友太久没有见面的话,大老远的就打招呼,然后拥抱一下!正式场合就是握手,说您好,很荣幸见到您!外国人就比较热情一些,男的还主动亲女士的脸颊。

其实这些现代礼仪大家也要有意识的学习一下,对将来有用啊!师:为什么文化上和生活习俗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简单的说明)是人们反对以前旧社会的封建秩序,也就是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平等的结果!课堂互动: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握手的礼仪,然后教给学生现代握手礼仪。

③易服饰师:大家说,清朝是不是有时装的时代?生:(学生自由回答)师:我认为是没有的,在清代的时候,服装是很讲究的,你穿什么衣服,就知道你是不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那些官服也有森严的等级秩序,规定什么样的官员穿什么样的衣服。

但是到了近代,西方传统服饰——西服开始出现于一些大城市,在那时候啊,穿西装的人被骂为假洋鬼子,但是从近代开始,西装一直流行至今。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会那么流行么?设计科学,方便舒适,穿上去很有精神,现在正式场合都是穿西服,男女都是一样。

(如果穿了西裤或者西裙,向大家展示一下)师:在民国的时候,大家知道流行什么服装么?生:男子是中山装,女子是旗袍!这些都是中西合璧的衣服。

(比较西服和中山装,利用课本上的图片)除此之外,播放《建国大业》影片,蒋介石和毛泽东回答记者的问题,自己为什么穿中山装。

《建国大业》的台词记者:我是中央日报的记者,我注意到今天两位都穿着中山装。

那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一样的着装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蒋:中山装,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正式着装,中正,身为国府主席,今天是代表政府,迎候毛先生莅临陪都,自然要穿中山装以显庄重。

记者:请问毛先生,你也是同样的原因吗?毛:原因很简单,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中山先生的传人都穿中山装,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引导学生对中山装的认识)中山装刚被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型,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师:旗袍原本是满族的服饰,民国的时候吸收了西方的时尚元素,就形成了民国流行的衣服,宋美龄也是很喜欢穿旗袍的,旗袍穿上去很显气质,端庄高贵。

大家现在还看到有人穿旗袍么?很少,不过现在那些正式场合的迎宾小姐、礼仪小姐都会穿旗袍。

师:高贵的旗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经过了一个旗袍改良的过程。

满族旗女之袍——20年代初步改良——30年代进一步改良——40年代盛行——建国后的沉寂——中国经典服饰(三)总结新课利用板书设计回顾知识: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1、照相:19世纪40年代2、电影:19世界末;《定军山》——1905.(无声电影)1、剪发辫2、改称呼二、社会风俗的变化3、易服饰(西服、中山装、旗袍)(四)游戏时刻——“大家来找茬”那我们来轻松片刻!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来找茬”,现在历史剧非常流行,你们是编剧,以下有几个片段,你们来做历史诊断,看看是否符合历史现象。

(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1、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不对,因为那时候已经改了称呼,应该用官职称呼,也不应该下跪请安,应鞠躬!)2、1917年,一个5岁的小女孩,在大街小巷里看到军警在为行人剪辫子,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不留辫子了呢?这时,她的妈妈到处找她,要她回家缠足,还威胁她,如果不缠足,没有三寸金莲的话,以后就嫁不出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