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稿源:《南方都市报》
信
曾经的“装机贵”
受访人:钊哥 年纪:52岁
1979年,市民主要的联系方式是寄信,遇到紧急事情
就发电报,电话很罕见,父亲所在的国有纸厂也仅有一部 电话,是手摇式的。1985年,迫于工作需要,钊哥家装了 电话,装机费就200多元,“不吃不喝也差不多要攒一年 的钱才能装”。
稿源:《南方都市报》
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时间观念的增强
C.通讯手段的进步
D.消费观念的变化
2.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
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
的是( )①食物匮乏单调 ②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③
野菜充饥 ④讲究绿色食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 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 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
食
“一顿稠来两顿稀,多下红芋少下米。 大人勒紧裤腰带,莫让小孩哭肚饥。”
票证时代
食
食
食
90年代初,票证退出历史舞台
食
粤菜菜式,传统点心,外来风味……
前
改革开放
1、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 )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邓小平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 可以通过哪些史料了解 迁呢?
图说历史
数读历史 口述历史
1 23
4
5
衣 食住
பைடு நூலகம்
行
信
衣
50年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 又三年(物质生活极为匮乏)
上世纪80 年代牛仔 裤在中国 年轻一代 中流行开 来,至今 不衰。
衣
正装
休闲装
运动装
如今,各种场合 各种款式 各种材料 ……
中西式礼服
日常服饰
21世纪,混搭风 流行开来。不同 的服装款式相互 交织,从广泛的 时期和不同的文 化中吸取灵感。 这种主观能动性 彻底颠覆了“整 体着装”的传统 概念,为诠释个
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建瓦房,八十年代加走廊, 九十年代盖楼房,现在实行建洋房,盖处别墅讲花样。
前
改革开放
后
凭票供应,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饮食结构单一,凭票供应 有些农村温饱还是问题
吃饱 + 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 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装修和环境明显改善
后
凭票供应,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饮食结构单一,凭票供应 有些农村温饱还是问题
吃饱 + 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
泥巴墙,茅草房, 支口锅,铺张床。
住
筒子楼
筒子楼的公共区
这里是爷爷奶奶童 年记忆的开始……
略显老旧的房屋,留下了我们爸爸妈妈太多的童年记忆!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 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装修和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条件落后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等
信
曾经的“通信难”
受访人:庞伯 年纪:70多岁
上世纪70年代末,“要给香港的亲戚通个电话真不容易 ,没有五六个小时的等候是轮不到你打电话的。”打电话去 香港还得到电话局,先交押金,再排队。当时一个月工资也 就三四十元,但押金就要将近一个月的工资。所以 “很少 打电话,除非是遇到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党的领导
“四大件”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变迁
四大件 新四大件 新新四大件
课 堂 小 结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日常生活的变化 衣、食、住、行、用的变迁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堂反馈
1. “50年代看阳光,70年代看墙上(钟表),80年代看手上
(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
行
曾经的“自行车王国”
改革开放后
如今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有赖于交通的飞速发展 行
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前
改革开放
后
凭票供应,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 营养不足,温饱还是问题
吃饱,还能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人人爱穿绿军装
衣 凭票供应
这是1978年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时留下的照片。他身穿毛料大衣,气宇轩昂地走 在北京的大街上。左前方一个身穿黑色棉袄、黑色棉裤和黑色棉鞋的老人忍不住偷偷 往回看,其皱巴巴的帽子和磨得明晃晃的对襟棉袄与皮尔·卡丹的时尚穿着形成了鲜 明对比。 这位世界时装设计大师兼商人当时脑子里涌动着一个大胆得近乎妄想的念 头:怎样打开这个广袤而封闭的市场?
•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 1、衣--• 2、食--• 3、住---
匮乏、单调 求“吃饱” 拥挤、简单
改革开放
多彩、个性 求“吃好” 得到改善
•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 1、行---
富裕
变 得更加……
便捷
1 23
45
衣 食住
行
信
小组讨论 : 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老中山人孙爷爷感叹地说道:我们改革开放 这四十年的发展进步离不开_____啊!
前
凭票供应, 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
后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 展示个性
改革开放前 “吃饱肚子成奢望”
有一位开国上将,每月工资4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5 个月的工资。上将的秘书撰文说:“司令级别高,有些补助, 当时叫特供,一个月4斤猪肉,4斤黄豆。司令有4个孩子,正是 长身体的时候,经常半夜里吵着要吃的”。 ——《建国初期上将们的生活——高薪却刚好温饱》
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 营养不足,温饱还是问题
吃饱,还能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 设施简单
交通条件落后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装修和环境明显改善
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汽车、火车、飞机、高铁等
通信条件落后
普遍使用电话, 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 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衣着的多 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80年代
“毛泽东的孩子 们穿起了时装!”
1984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出访欧洲
上世纪80年 代初,喇叭 裤是一种所 向披靡的时 尚,谁要是 穿一条喇叭 裤在街上走 的话,那就 和现在裸奔 的效应一样。
中山装
列宁装
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
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 设,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 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
衣 50年代
60、70年代
中山装
列宁装
不爱红妆爱武装 人人爱穿绿军装
60-70年代
不爱红妆爱武装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衣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
称为““蓝蓝色灰的海色洋”的。 海洋”
信
1985年广州市邮电局开设无线寻呼台 1993年广州市启用新长途区号020 1988年,广州开通了第一部移动电话 2007年实现信息化村村通
信 现在的“通信易”
受访人:在座的同学们 年纪:14岁
说说你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现状。
……
前
改革开放
后
凭票供应,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