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本节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本节教学难点: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
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
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
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浓、、
、
、、等。
2.还原剂
金属:等; 某些非金属: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
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
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
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例如:
【课后作业】
课本P38: 1、2、3、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