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 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 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 ,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 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
期: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 家奈达则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语文学派、语 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 译圣经和文学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 翻译理论就是奈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 派即纽马克所说的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们都把文学理解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动态的体系;他们都认为,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翻译研究应互相借鉴;他们对文学翻译 的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他们都 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和各种译本类型指 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

1959 年, 雅可布逊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的论文,从语言学和符 号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 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的问 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在该文中,雅各布逊对翻译理论做了详尽的论述:他把翻
译划分为三大类别: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或重 新措辞(rewording ) ,即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 一些语言符号; 语际翻译(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种 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 语符,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 符际翻译 (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是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 语言符号, 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 这三种类型的 翻译,几乎包括了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语义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 Nida & Reyburn, 1981 为代表,其 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 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 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 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 况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 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 原文。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
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原 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 效果 ,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 。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奈达认为,一般意义上翻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分析、转移和重 组(analysis, transfer, and reconstruct),即首先分析原作语言的信息, 将其剖析成结构上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转移,然后再重新 组织成正常的译作语言。 奈达强调,对原语语言进行分析时,不能局限于研究语言单位间的句 法关系和这些语言单位的外延意义,文体风格在传达信息中具有更为 重要的意义,在转移阶段,奈达就语言的意义非对应现象——喻体差 异、喻体缺省、语义缺省等现象提出了翻译对策。翻译时应注意内涵 结构和外延结构,为此奈达提出了转移外延内容的三种方法:全新组 合、分解组合和综合组合。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 —功能派翻
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 理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 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于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 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 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 一中心问题。
前苏联杰出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在他的三部专著《文艺
翻译理论问题》、《文艺翻译理论研究》、《文艺翻译与 文学交流》中,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是,文艺翻译必须运 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一般翻译理论上前苏联翻译研究文艺学派还有以
下特点:
1.他们明确地把他们的研究与语言学派的研究区
别了开来,强调文艺翻译研究的独特性。
伦敦学派与弗斯、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 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 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 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 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提出了
完全相等于原作表达方式的翻译不可能存在,翻译必须靠 再创造。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翻译不可过分拘谨 的观点,他是从美学的角度谈翻译的。
西奥多·萨瓦里的翻译理论主要在《翻译的艺术》,这被
誉为“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他指出,翻译是一 门艺术。他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 将翻译分为完美翻译、等值翻译、综合翻译、科技翻译四 种。完美的翻译即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等值翻译是不拘 形式,只管内容的翻译,科技翻译的特点与等值翻译有相 似之处,因为在科技翻译中,内容的重要性远超过语言表 达形式的重要性。他归纳了12条准则指导翻译实践。
20世纪20年代起,前苏联的文学翻译得到发展的同时,翻
译研究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开始就和文 学翻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时还是注重翻译作品的艺术 性。文艺学派开始于当时的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为蒂 尼亚诺夫。
楚柯夫斯基的《崇高的艺术》一书问世后,被视为前苏联
译坛文艺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此书立足于大量丰富的翻译 实践,探讨了使翻译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途径。
从发展趋势上看,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已占据现代翻译理论
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理论学家们认为,翻译应归属与语言 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逊

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该学派的突出贡献 是创立了音位学(Phonology)。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1,在重视 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他们强调利用 分析比较方法去研究当代语言;2,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 万万个毫不相干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和其他成 分的关系;3,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因此要 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4,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 语言形式。 这一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运用到翻译研究上,他们对翻译的主要 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 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 体裁方面的比较。
本章将主要介绍在西方翻译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翻
译流派及其理论,如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研究流派及解 构主义流派等。
第一节 翻译的文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在文学翻译理论探索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 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西奥多· 萨瓦里。其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翻 译的艺术》一书中。他明确指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把文学翻译比 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萨瓦里把翻译分为四类:完美翻译 (perfect translation)、等值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综合翻译 (composite translation)和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f learned,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 70年代,西方文学翻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另一标志是当代西方译学 界名副其实的文艺学派的诞生和发展。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形成 了比较完整而且比较独特的翻译研究理论。他们的研究不仅对西方译 学界,而且对整个国际译学界,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