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子反应说课稿视频(共9篇)

离子反应说课稿视频(共9篇)

离子反应说课稿视频(共9篇)篇一:离子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离子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

2.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

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个课时。

3.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难点: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五.教法分析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六.学法指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七.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归纳]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hcl气体、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 、hg 、nh3 、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设问] 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演示实验] p14实验1-1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分析总结]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全部部分溶液中溶质离子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同条件下的导电性强弱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物质类型大多数盐、强酸、强碱弱酸、弱碱、水[板书] 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板书] 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bacl2=ba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总结]强酸:如hcl、h2so4、hno3强电解质强碱:如koh、naoh、ba(oh)2(全部电离)大多数盐:如:nacl、agno3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so3、ch3cooh(部分电离)弱碱:如nh3 ?h2o、cu(oh)2水:h2o八.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bacl2=ba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总结]强酸:如hcl、h2so4、hno3强电解质强碱:如koh、naoh、ba(oh)2(全部电离)大多数盐:如:nacl、agno3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so3、ch3cooh(部分电离)弱碱:如nh3 ?h2o、cu(oh)2水:h2o4、酸、碱、盐的定义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九.教学反思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从“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高一学生探索及发现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难点的教学更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篇二:《离子反应》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凤阳县第二中学的化学教师沈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能够初步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习化学,通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常用的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所以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

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电解质。

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1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三、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2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学习,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用故事导入新课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 3 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呢?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

目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对定义有(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得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教师设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能发生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反应原理)[教师设问]: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是部分离子还是所有离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目的: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好奇,激发学习热情。

2、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拆删查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

(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然后让学生练习)在此,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

[教师设问]: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应检查什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结论:检查(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中的热点问题。

3、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可以更加方便于所有学生观察,使众多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小结[课件展示]离子反应小结(四)课堂练习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附板书设计一、离子方程式6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步:写拆删查7篇三: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一、教学背景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2、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2)认知基础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稍弱,需要教师不断的强化【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c、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观看模拟动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质”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4、重、难点重点:理解电解质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过渡语】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二、教法、学法1、说教法【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验分析---验证问题----得出结论,并结合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电离过程,从而突破难点2、说学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三、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0min)提出问题“石墨、铜片、nacl溶液、naoh溶液,盐酸,蔗糖溶液是否导电并分析其原因”;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做分组实验证明其猜想;[实验现象]石墨、铜片、nacl溶液、naoh溶液、盐酸均导电[分析现象]学生根据初中所学习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分析出“石墨、铜片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nacl溶液、naoh溶液,盐酸导电是因为电离出阴阳离子”,从而引入电解质知识(目的:巩固了初中酸碱盐电离知识,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2、理论探究,获得新知(25min)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常见电解质,教师再在学生举的例子上总结出常见电解质的种类有: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目的:经教师引导,让学生对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和物质导电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我采用了“nacl在水中溶解和电离过程”的动画模拟来进行探究,动画模拟增加了学习理论的趣味性,学生观看完动画很容易得出结论:nacl 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引入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内容c、借助学生练习“h2so4、hcl、naoh、mg(oh)2、cucl2、fecl3的电离方程式”归纳出酸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目的: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式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8min)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板书设计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将板书划分为两版:左板:一、电解质1、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2、注意事项右板:二、电离方程式三、酸碱盐的本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用实验进行化学探究,教师围绕实验不断提出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完成知识构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观;通过动画模拟形象的展现了电解质导电的实质,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