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1].2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2[1].2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基本保持稳定,只是价电子在空间的几率分布会随着晶体中原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重新分布——形成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最强(结合能最大),金属键次之,分子键最弱。
晶体结合能:
晶体结合的过程就是原子之间互相靠近,相互作用增强,内能发生变 化的过程。在把分散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结合成为晶体的过程中将 有一定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称为结合能。反之,易于理解。
其中,r为相邻离子间距离;为马德隆常数,与晶体结构有关。 b 重叠排斥能(泡利不相容原理) U r n r
系统内能
A B U U c U r N [ n ] r r
A B U U c U r N [ n ] r r
d 2U K (V ) 2 V0 dV
两原子的结合能(化学键)>>>晶体结合能
1 N N N U (r ) u (rij )(i j ) u (r1 j )( j 1) 2 i j 2 j
典型的晶体:I-VII族化合物(NaCl)和II-VI族化合物(MgO)。 原子间作用力:库仑吸引作用和重叠排斥作用 2 q 库仑作用能 U c 4 0 r
离子共价混合晶体 III-V族化合物:GaAs 共价金属混合晶体 大部分过渡金属,如Fe(3d64s2) 共价-金属-范德华键混合——石墨
•具有稳固的电子结构的原子或分子,靠范德华力结 合成晶体。
•范德华力:是一种瞬时的感生的偶极子-偶极子相 互作用,是一种长程作用力。 •勒纳-琼斯势——相距为r的两个原子的总势
rn
对于不同类型的晶体,n、m值不同: 如:离子晶体:n=1, m=9;某些金属n=1, m=3
原子间作用力来源于原子核外电子云的重叠: 当两个电子壳层开始重叠是,每一壳层中的电子都不能再 认为是仅属于原来的原子了,而是分子整体所共有。
当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距离最远的价电子最先发生电子云重叠,这 是产生引力;随着两个原子距离进一步靠近,两个原子的满壳层电子 云重叠,这是引起斥力。
• 平衡条件
dU dr
0
r r0
nB 1/( n1) r0 ( ) A
dU K (V ) 2 V0 dV
2
K
A B U N [ n ] r r
nB 1/( n 1) R0 ( ) A
d 2U dR2
R R0
A n( n 1) B N ( 2 3 ) n2 R0 R0
2.2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
1927年德国化学家海特乐(Heitler)和 London 研究了氢分子的形成, 用量子力学近似求解其薛定谔方程,得到H2分子形成的势能曲线。 当两个H原子彼此远离时没有相互 作用,它们的势能为零。若两个 具有自旋平行1s电子的H原子逐渐 靠近时,两核之间电子云稀疏, 相互斥力越来越大,系统的势能 上升,因而不能形成共价键(排 斥态)。当两个具有自旋相反1s电 子的H原子靠近时,系统势能下降, 在核间距r =74pm时出现一个最低 点,系统释放出 458kJ · mol-1 的能 量。当 r 继续变小时,两核的斥力 将骤然升高,说明系统稳定在 r=74pm平衡位置上(基态)。
基本特点:电子的“共有化” 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一般采用最密集的排列方式: 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金属键结合能的主要来源:自由运动的价电子动能 大大低于束缚在原子中的电子动能,使整个系统能 量降低。
典型晶体的键合
离子晶体——熔点、硬度、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小 I-VII,II-VI族化合物:NaCl,ZnS 共价晶体——熔点高,硬度大 IV族晶体:金刚石、硅、锗 金属晶体——导电、导热性能好 碱金属晶体
• • • •
分子中电子运动的整体性:分子中的电子用分子轨道 波函数(MO)来描述。 MO可用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of atomic orbitals, LCAO)得到。 由n个原子轨道组合可得到n个分子轨道 成键轨道——能级低于AO 反键轨道——能级高于AO 非键轨道——能级接近AO MO的AO有效组合原则:对称性匹配、能级相近、轨 道最大重叠。
满壳层电子云重叠,会出现壳层间的斥力; 价电子的电子云重叠会产生引力。 量子力学解释:由于交换作用的存在,使价电子的原有能 级发生分裂,产生更稳定的低能态。
2.2.2化学键和晶体结合能
化学键:分子或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称为
化学键。
化学键形成:在原子结合成固体的过程中,原子内部满壳层电子 四种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键——范德华键
i
2
1 2
Y21 15 /(8 ) cos sin e Y2 2 15 /(32 ) sin 2 e 2i
s Y00
1 4 3 p z Y10 cos 4
1 3 px Y11 Y11 sin cos 2 4 1 3 py Y11 Y11 sin sin 2i 4
u (r ) 4 [( ) ( ) ] r r
12 6
l
m
Ylm(,)
0
1
0
0 1 0
Y0 0 1 / 4 Y1 0 3 /(4 ) cos Y11 3 /(8 ) sin e i Y2 0 5 /(16 ) 3 cos2 1
1. 原子间的作用力
U
3
Ua 吸引势能:
rn
m
0
2
U 吸引力 Fa=dUa/dr r rm
Ur 排斥势能:
r
1
0
r排斥力Fr=dUr/dr r
0
1
2
4
6
Ua
平衡位置r0 ——稳定状态: 势能最低, dU/dr|r0 =F(r0)=0,即合作用力为零。
2 3
P电子:哑铃形
S电子:蒲公英形
2 2 5 5 3 z r d z 2 Y20 3cos 2 1 16 16 r2 i 15 15 yz d yz Y Y cos sin sin 21 21 4 4 r 2 2 1 15 15 xz d xz Y Y cos sin cos 21 21 2 4 4 r 2 1 15 15 xy 2 d xy sin sin 2 Y22 Y22 16 4 r 2 2i 2 2 1 15 15 x y d x2 y 2 cos 2 cos 2 Y22 Y22 16 16 r 2 2
1 n(n 1) B K ( 2 A ) 4 n 1 18R0 R0
共价键理论 现代价键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一、原子在化合前有单电子 二、单电子自旋相反 共价键的饱和性: 一个原子有多少个未成对单电子,就只能配对形成多少 个共价键(用于确定原子共价键的数目—— (8N)规则 (适用于IV,V,VI,VII族元素) 共价键的方向性:电子云的最大重叠原理——电子云重 叠的越多,成键越稳定。
用角分 布图示 意。
两个dxy轨道组成δ轨道成键示意图
原子成键时,受激发,同一能级组或同一能层的 轨道可以重新线性组合成能量相等的一组新轨道, 即杂化轨道。 ——改变了原来轨道电子云的角分布,因而改变了 原子的成键方向。如CH4为sp3杂化 C:s2p2 sp3
p s
p
p
sp3 sp3 sp3 sp3
—头碰头,圆柱形对称。 s-s,p-p,s-p,s-dz2
—肩并肩,关于通过键轴的节 面反对称分布。 p-p, d-d(xz, yz) p-d —面对面, dxy-dxy , dx2-y2-dx2-y2
变换坐标轴
1s
2s
2pz(x, y)
3s
3pz(x, y)
3dz2
3dxz (yz, x2-y2, 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