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
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
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
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
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此为迄今最早关于胶州秧歌角色的记录,遂《胶州文化志》中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定为“清咸丰三年(1856),或1854~1858年间”。
而从宋观炜《秧歌词》:“击壤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普求”中之“风流剧”一词看,清咸丰年间,胶州秧歌表演己具备了剧情元素。
二、胶州秧歌之现状
中国封建社会,胶州秩歌曾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因其歌舞加小戏的典型特征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保护价值。
进入新时期,胶州秧歌传统样式面临边缘化窘况,虽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广为流传和普及的多是传统样式中的舞蹈部分,小戏的表演几乎消失无踪。
随着老一辈技艺高超的秧歌艺人逐渐减少,现在的胶州秧歌表演缺乏竞技性高难动作,往日盛况难复。
年轻人对学习胶州秧歌传统表演技艺不感兴趣,胶州秧歌舞戏并重的传统样式面临断代的局面。
三,秧歌创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今,随着城市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加速,以各地秧歌为素材的秧歌创新形式蓬勃发展,如,新文化运动中的“解放秧歌剧”、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广场健身秧歌”、传统秧歌舞蹈的艺术化加工“专业舞蹈秧歌”等,迅速成为了大众文化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它们从角色性格、服饰造型、剧情内容、音乐伴奏、组成部分、社会功能、审美价值、等多个方面与胶州秧歌传统样式有着显著差异。
(一)解放秧歌剧
抗战时期,由于延安解放区政府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秧歌剧。
1.产生
秧歌剧俗称解放秧歌,是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之后,在延安、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兴起的。
目的是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思想,表达政治伦理,唤起受压迫民众的抗战热情和爱国情感。
解放区政府号召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民间艺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中去,利用和改造传统秧歌形式,在传统民间秧歌形式基础上,再吸收曲艺、文学、歌唱、话剧、快板、西洋乐器等要素进行融合。
而传統胶州秧歌是则为了满足人们朴素的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在农村自然生成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
2.角色、服饰
解放秧歌剧人物角色少,一般由两三个人表演,服饰、道具单一,演员大都是工农兵革命形象。
男性角色形象多为头扎毛巾,正气凛然,腰间系红带,手执铁锤。
女性角色形象多为果敢大方,腰系红绸,手握镰刀。
演出时由一人领队,众人起舞,动作简单、整齐划一。
据笔者在秧歌节期间拍摄视频来描述,传统表演样式中的服饰造型、道具种类、角色性格都要更加的生动、多元。
传统胶州秩歌有六个行当的演员,角色层次分明,是按普通百姓生活中老中青三代人的角色构成来搭配适合年龄特征的服饰、道具。
仅以传统胶州秧歌中女角形象为例:代表老年妇女的翠花,挽发髻,服饰为藏蓝色大底上有黑花刺绣,手舞绿色折扇,形象泼辣风趣;代表中年妇女的扇女,头戴翠绿穗子饰物,服饰为粉色大底上有绿花刺绣,手舞粉红折扇,形象柔媚细腻;代表少女的小馒,头扎发辫,戴嫩黄穗头饰物,大红色服饰,手舞圆形团扇,形象俏丽含蓄。
3.剧情
解放秧歌剧创编的剧情一般为军民大生产、学习新文化、拥军斗
地主等反映农村新型家庭关系、解放区军民革命生活,歌颂生产劳动的题材,完全摒弃了传统秧歌中封建迷信、家长里短的元素,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是革命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胶州秧歌小戏剧情,则与农村生活、耕种劳作以及儒学、宗教祭祀有关,有劝人向善的(《裂裹脚》),有反映连年灾荒乞讨要饭的,有赞誉能工巧匠的,有讲述各地风光的(《四大观》),都是以劳动人民家常事为题材,根植于农耕文化,真切的反映着农民的生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