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剖析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剖析

天气学分析II 课程总结一、课程的认识与总结(几次天气过程分析)1.北方气旋天气过程A.北方气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和黄海气旋等;北方气旋平均每年出现70次左右,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季;北方气旋引起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

蒙古气旋多在蒙古生成,发生过程通常有暖区新生气旋、冷锋进入倒槽生成气旋、蒙古副气旋三类;东北气旋多从外地移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蒙古气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北方气旋的特征 北方气旋个例分析 寒潮天气特征 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课程的认识与总结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特征 梅雨天气个例分析台风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特征 台风天气个例分析旋移入东北地区,第二类形成于黄河下游的气旋在经向度较大的高空槽前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北上进入东北地区,第三类是在东北地区形成的气旋;黄河气旋按高空环流形势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类经向型纬向型和阻塞型。

B.北方气旋个例分析(1971年4月5日到4月7日)(1)过程概况这是一次随着西风槽的东移,地面冷锋进入到新疆到蒙古西部的暖性低压后,发展为蒙古气旋的天气过程,属于冷锋进入倒槽型,出现了大风、沙暴、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温较剧烈。

气旋以每天10到15经度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还在加强。

(2)发生发展过程5日高空:低槽在蒙新高原西侧,与新疆、蒙古一带的浅脊配合的暖空气明显增强,暖中心位于南疆盆地5日地面:在天山东侧有倒槽强烈发展原因:地形的爬坡加压作用槽前等高线的辐合槽线上没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蒙新高原西侧的低槽有所减弱,移速大大加快地面冷锋迅速侵入到原在天山东侧的暖性低槽中6日08时:低槽已开始越过蒙古高原,低槽加强。

原因:下坡地形的减压作用,使得锋区加强,槽线上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而且上游(乌拉尔山之西)有一个低槽强烈发展引起的上游效应使得低槽的加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明显加强,引起地面倒槽进一步减压,出现闭合的低压环流。

高空暖平流的增强和近地面层上暖式切变的明显增强,使倒槽内暖式切变附近温度变化梯度不断增大。

暖式切变的北侧出现了大片的负变压区,逐渐形成一条暖锋,并与西边移来的冷锋在低压环流处相接,形成了完整的蒙古气旋。

当高空槽接近蒙古西部山地时,在迎风坡减弱,在背风坡加强,等高线成疏散形势,在温度场上表现为明显的温度槽和温度脊,高空疏散槽的正涡度平流叠加在热低压上,热低压获得动力性发展,低压前后的高空冷暖平流均很强,促使暖锋峰生,推动山地西部的冷锋越过山地进入蒙古中部,形成蒙古气旋。

(3)分析着眼点是否存在减压机制:正涡度平流、正热成风涡度平流、暖平流是否有要素能反映系统的变化趋势:三小时变压等2寒潮天气过程A.寒潮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雨、雪、雨凇、霜冻等。

寒潮易发时间是每年的9月~次年5月,频发时间是3月,10~11月。

寒潮前锋到达后,一天内温度可骤降六、七度甚至一、二十度,造成剧烈的严寒和冷害,是寒潮冷锋过境前后的最突出的天气表现。

按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范围可划分为:区域寒潮、北方寒潮、南方寒潮和全国寒潮。

B.寒潮个例分析(1970年11月9日~15日)(1)过程概况受到来自欧洲冷空气的影响,我国遭受了一次全国性寒潮。

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很多地区降温超过10℃。

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以及新疆北部有中雪,沿海地区如山东半岛附近有大风。

寒潮过程从11月11号开始,11月14号以后减弱消失。

(2)发生发展过程11月12日:降温达寒潮标准的落区:中西伯利亚-蒙新高地-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内蒙古中部中蒙交界处。

内蒙古个别站出现大风天气,贝湖附近出现大雪。

乌拉尔山东部于12号建立一个高压脊,该脊在暖平流和西北气流作用下发展,并东移南下。

11月13日:降温达寒潮落区:贝湖-蒙新高地-内蒙古-东北-华北北部。

东北北部及华北地区出现区域性大风(53698石家庄,20m/s,8级),内蒙古中部、东北东部-朝鲜半岛降雪。

高压脊于13号到达新疆。

此脊下游的长波槽也相应东移发展,冷空气随之爆发。

地面冷高压在蒙新高地上,高压继续加强,并随高空引导气流向东移动到高地东部。

地面冷锋从东北-华北,东移南压到黄海上。

11月14日:降温达寒潮落区:东北东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和东北的西北角,华北、山东半岛、长江沿岸出现区域性大风(58527江西景德镇,20m/s,8级)沿江及江南、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出现降水天气。

14号图上无明显冷锋出现。

(3)分析着眼点关注的系统有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高压、寒潮冷锋等。

3梅雨天气过程A.梅雨的特征梅雨:每年夏初,在湖北宜昌东,北纬28°~34 °之间的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的黄熟季节,故称为“梅雨”。

梅雨天气特征: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达暴雨程度。

典型梅雨的环流形势(特征):对流层上部:南亚高压东移位于长江流域上空中层(500百帕):高纬阻塞高压或高压脊,中纬度短波槽亚洲范围400N附近是平直强西风带,其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移,西太平洋上有副热带高压,孟加拉湾出现低压槽。

B.梅雨的个例分析(1)过程概况1991年梅雨从5月19日开始到7月13日结束,历时达两月之久,造成了江淮地区特大洪涝灾害。

这次梅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本个例分析的是第三阶段(6月28日到7月13日)典型梅雨过程中的一次短期暴雨过程。

这次过程,南京日降水量达71mm,最大日降水量在高邮站,达207mm,成片暴雨区西至汉口,东至东台,南到安庆,北达盱眙。

(2)发生发展过程发展过程:7月3号850hpa位于河南近华北地区的西南涡将于未来沿其对应的东北西南向暖切东移出海。

在7月3日和4日江淮地区对应中层500hpa和低层850hpa有较强西南走向的低空急流。

7月3日地面梅雨锋位于800hpa西南涡对应地面气旋中心延伸出的西起武陵山,穿越洞庭湖、武汉、经太湖、上海,东至长江口,降水区在冷锋附近,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雨带。

7月4日地面冷锋和雨带有所发展位置稍有东移。

环流形势:①高纬:典型的双阻型,7月2日东阻高位于雅库茨克附近,西阻高位于莫斯科古今,两阻之间,从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为宽广的低槽区。

7月3日08时,大环流形势少变,但西阻高强度有所减弱,在原阻高中心西边,斯德哥尔摩附近出现强度为585的高压中心,阻高脊向西北伸。

7月4日08时,莫斯科阻高中心消失,其西边阻高加强西伸,东阻高位置少变,高纬仍为双阻型。

②中纬:阻高南部,中纬地区为平直西风环流区,对本次过程有影响的小槽,7月3日08时位于太原、西安、重庆一线。

③低纬:西太平洋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东经120度处脊线在北纬22度附近,孟加拉湾为低槽。

(3)分析着眼点500hPa图上中纬的小槽,高纬的阻高;850hPa图上江淮流域的切变线,西南涡;地面图上江淮流域的梅雨锋。

4台风天气过程A.台风的特征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台风的强度一台风中心附近的最低海平面气压和最大风速来表征。

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路径大致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

有时,进入南海西行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北抬到广东省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

第二条是西北路径(登陆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或者在西北方向经琉球群岛在江浙一带登陆。

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面向西北移动,在北纬25度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

除上述三种典型路径外,还有几种异常路径对我国影响较大,像黄海台风西折、南海台风北翘、倒抛物线路径、回旋路径、蛇形路径、打转路径、高纬正面登陆。

台风的灾害主要是由台风大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其中大风和风暴潮主要影响台风附近地区,而暴雨则往往会影响到更大范围,甚至远离台风的地方。

B.台风个例分析(1981年14号台风)(1)过程概况8114号台风于8月27日20时生成,30日发展为强台风,9月1日08时达到最强,中心气压950hPa,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45m/s。

9月4日14时在日本北部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在热带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8月31日20时到达我国近海,在东经123度附近向北移动,移速缓慢,于9月2日14时转向东北。

8114号强台风虽然未在我国登陆,但使华东沿海蒙受了较大损失。

受其影响,浙江、台湾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从台湾、福建直到山东的沿海地区都出现了强风暴潮,浙江宁波、上海等处的最高潮位都破了历史记录,由于大风和持续时间长,又正值大潮汐,引起海水倒灌,淹没了不少农田。

(2)发生发展过程31日500hPa图上西太平洋副高中心位于144.5°E,31.0°N,高压脊线大致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其西部脊线在35°N以北,由于台风位于副高脊线的南侧,其在副高南侧东南气流的引导下会向西北方向移动。

中纬西风带上,位于山东、内蒙、陕西一带有小短波槽活动,槽后有西北气流不断输送弱冷空气南下,但对台风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大陆高压中心位于108.5°E,28.0°N。

地面图上台风中心位于124.7°E,27.3°N,中心气压值为955hPa,位于台风中心西北方向,上海附近有一-4.2的负变压中心,而在其中心西南方向其有+2.0的正变压中心,在其南偏东位置有一+2.7的正变压中心,从变压的角度考虑,台风将向西北方移动。

酒泉和太原附近分别存在地面冷高压中心,说明两地有冷空气堆积。

河套东南部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地面冷锋,锋后出现大范围降水,另一冷锋位于长白山—承德一带。

锋后冷空气南下,暂时未对台风造成过大影响。

9月1日500hPa图上大陆高压继续维持,其中心在110.5°E,31.0°N,强度变化不大,由于其稳定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于台风的西行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阻挡其登陆我国。

中纬西风带上依旧有小的短波槽活动,槽后为弱的西北冷空气向南输送,槽还未侵入台风中心,弱冷空气也并未破坏台风的暖心结构。

西太平洋副高中心位于143.5°E,30.5°N,较前一日相比变化不大,在引导气流的作用下台风继续向北移动,当台风中心越过副高脊线后,其在短波槽前西南气流以及副高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将发生转向,向东北方向移动。

地面图上较前一日相比,台风略向西北方向移动,台风中心位于123.1°E,30.4°N,台风强度有所加深,中心气压值降低,气压的水平梯度加大,变为950hPa,台风中心附近风速进一步加大,中心最大风力为45m/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