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无论在咨询处还是在临床实践中,人们问的最多的也许就是纪律问题。

我们没有一天不会听到家长、老师或儿童保育者在向专家询问,什么是约束孩子的最好办法。

如果请一些专职的儿童保育工作者,让他们表达一下对纪律的看法,我们肯定会听到许多很不一样的说法。

令人好笑和困惑的是,家长与我们一样,都接受着来自精神健康专家们各种各样的建议。

比如,有位母亲为了4岁儿子的性格缺陷,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论述纪律的书。

她还参加过许多家庭教育讲座,其中就有我们主办的。

她在我们主办的讲座上痛苦地说:“一想到要对付我那个儿子,我就会发疯。

有个专家告诉我,如果孩子想出去,就借用体育比赛的暂停办法,把孩子锁在房里。

另一个专家说这办法荒唐。

有的书上说,只要家长不失去控制,可以揍孩子的屁股。

但也有的书上说,棍棒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有人认为,应该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有些事情对他们不合适,但也有人说,在孩子眼里,讲道理就是向孩子示弱。

你们说的办法是换位思考,但如果你太为他们着想,难道不会被孩子利用吗?你们看,我该对这孩子怎么办啊!”与会的家长全都笑着点头赞同她的说法。

有许多人都想谈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遇到的苦恼。

有位父亲还特别指出,这还给他们的夫妻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他说:“妻子说她给两个儿子定规矩,我却不支持她,可我觉得她定的规矩太苛刻。

每次讨论该给孩子定什么样的规矩合适,我们总是说不到一块去。

”他妻子就坐在他旁边,这时接嘴道:“在我丈夫看来,孩子就应该生活在充满了温馨的家庭里,家长没必要给孩子定规矩。

孩子全都让他给宠坏了。

”丈夫打断了她的话,说:“在父母的呵斥声中,他们什么都学不到。

”妻子回敬说:“我只在他们失控或对大人不尊敬时才呵斥他们。

如果你对他们严厉点,多给我一些支持,我看他们表现会好得多。

”等这对夫妻停止了争辩,我们问他们,这是不是他们家里常有的一幕。

做丈夫的笑着回答说:“就算是吧,要是在家里争,每次争到这儿,要么提高了嗓门,要么就气恼地出去,结果是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不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们还是相当克制的。

”他妻子笑着表示赞同。

听众哈哈大笑。

但是,正如随后几位家长所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纪律本身在家里产生不了幽默感,而是紧张和困惑。

本章主要从弹性的角度深入探讨纪律问题。

假如我们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孩子的弹性思维方式为目的的,那么我们对纪律作用的理解就可得到加强,也可以使纪律得到最有效地运用。

纪律与弹性思维家长担当的一个最重要角色就是做遵守纪律的表率。

这个角色担当好了,就能加强孩子的自尊和弹性;反之,则会损害孩子这些方面的品质。

“纪律”(discipline)这个词源于“弟子”(disciple)一词,一般理解为一个教育过程。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与“弟子”有关的概念,我们不能将纪律与诸如胁迫、羞辱、使孩子为难这样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假如把纪律作为教育过程,那我们该教孩子什么呢?纪律有两种主要功能。

对它的第一种功能,凡是来我们咨询处的家长都说得出来,即确保成年人给孩子提供一以贯之的安全的环境,使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能学到家庭中存在的合理的规则和界限,而且了解这些规则、界限存在的理由。

对纪律的第二种功能,家长们所知不多,它与第一种功能同样重要,即培养孩子的自律或自控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把自律归类为情商的主要支撑之一,它预示着生活中满意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事业。

自律暗示了一个孩子具有内在的准则,即使家长不在身边,孩子的一举一动也会经过他的深思熟虑。

也可将自律理解为,构成自主意识和个人行为责任感的显著要素。

如果我们赞成这个观点,那么家长就必须开展带有约束性的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中,加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时要避免使孩子产生厌恶和愤怒的情绪。

作为训练者的家长心里,常常充满着不确定和焦虑的情绪。

你已见过本书的许多例子,这些例子中的家长本意不错,却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规则强加给孩子,这不但使孩子学不到什么,反而引来孩子的厌恶和愤怒。

假如说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效果的话,那也只是磨灭孩子的自尊和弹性。

咨询实例:事事对着干的查理莫里斯夫妇有个7岁的儿子查理。

他们用“挑衅”、“叛逆”这样的词来形容儿子,和9岁的女儿马尼完全不一样。

从他们的叙述看,查理的性格显然有问题,其特征表现为从不满足,不会妥协,不会通融,总认为别人对他不公道,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对马尼我们只要说声这事不能做,她就会立即住手,”莫里斯太太解释说。

“有几次她没听我们的话,我们就让她回自己房里去,过了几分钟,她就会出来对我们说她错了。

她还只有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就能坐下来跟她解释事物。

可是到了查理那儿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他从不听我们解释,只会对我们嚷嚷,当然,他也说我们朝他嚷嚷。

让人觉得他好像一有机会就想刺激我们。

我们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效果,实在受不了了就揍他一顿。

可即使揍了他,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莫里斯先生赞同地说:“假如查理出生前有人说我会揍孩子,我肯定会说那人是疯子。

可是查理唯一想听的就是揍他屁股的声音。

不过,正如我妻子说的,那也只能管住他很短的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他又老样子了。

”我们理解他们的无奈,并请他们举几个例子,说说究竟对查理伤心到何种程度,又究竟采取了哪些没用的措施。

莫里斯太太唾沫星子乱飞地说:“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查理简直什么事都让我们头疼。

我们说该去睡觉了,他会跟我们吵上半天,说他不困,不该上床睡觉。

我们让他打扫自己的房间,他要么把东西全部塞到床底下,要么全摊在地上,还说房间很干净。

假如我们早晨给他两种食品,让他挑一种吃,他会说我们怎么不多给一种让他挑,第三种才是他‘最爱吃的’。

”“我们还不喜欢他说谎,”莫里斯先生慢条斯理地说。

“我们明知他把饼干偷偷拿进了自己的房间,他却说没拿。

他明明没洗手也没刷牙,却说洗过了刷过了。

有一次当着我们的面打了他姐姐,他姐姐坐在那儿根本没惹他,他却说是姐姐先动手打了他。

我气坏了,说他只知道撒谎,让他回自己房间。

他居然大声回嘴说:‘你不准命令我!’真不敢相信他会说这种话,他才只有7岁。

我走过去告诉他,就是命令,并揍了他一顿屁股,才把他赶进了自己房间。

”我们问莫里斯夫妇是否能说说查理的优点和他喜欢做的事。

莫里斯先生不无嘲讽地说:“他最拿手的是惹我们生气,在家里制造紧张气氛。

” 接着又承认说:“电脑游戏玩得很棒。

另外,假如他不捣蛋,他很喜欢和我们下国际象棋和跳棋,水平还真不错。

”莫里斯太太插话说:“不过,要是他输了,马上会使出哲基尔博士(英国小说《化身博士》的主人公。

———译者注)和海德先生(英国政治家,伦敦海德公园以他的名字命名。

此处喻指不受制约、自由发言。

———译者注)的性子,反说我们作弊。

”莫里斯夫妇那么失望,要他们举出查理的优点是不容易的。

我们又问,除了揍他,还使用过什么教育手段。

莫里斯太太苦笑着说:“我们什么办法都想过了。

凡是有关纪律的书我们都读过,查理也读过,而且还比我们先读。

真不好意思说出口,有时真觉得什么办法都没用,他是无可救药了。

”说到此处,莫里斯太太流下了眼泪,她说:“我恨死查理了,他让我伤透了心。

我是无能为力了。

”莫里斯夫妇列举了他们使用过的所有教育手段:把他关进自己房间,有几个晚上还搬走电视机和电脑,不带他出去吃冰淇淋,骂他,训他,打他,等等。

对莫里斯夫妇的困境,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如何才能使查理对他们的教育有积极的反应,不再挑战他们的权威呢?这个问题我们将放在后面再来讨论。

为了保持本书的一致性,本章先从妨碍有效纪律的障碍入手,然后再概括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和弹性应该遵循的原则。

用纪律开发弹性思维的障碍很多家长都事先假设孩子不听话,这肯定会影响我们了解孩子、与孩子交往的具体方式。

有些假设会促使我们去培养孩子的弹性,而另一些则相反。

比如,前面一章重点强调了,家长要相信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要消极地认为孩子只能被动地按照别人的指点行事。

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教育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假设和障碍都会阻止你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在第二章和第四章讨论换位思考和消极语言里提到的那些障碍。

障碍一“这办法对我管用,对我的孩子也该管用”许多家长重复着他们童年时经历的纪律形式。

假如这些家长的父母运用这种纪律,培养出了有弹性思维方式的孩子,那么这种形式理所当然地应该再运用。

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这种纪律形式因为它们没有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往往是无效的。

许多家长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发誓我绝不会对孩子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因为我小时候就最不喜欢父母那样对待我。

”但是,正如我们在第四章里讨论过的,一个人很难抛弃自小形成的看法以及传统的做法。

障碍二纪律就是惩罚我们所听到的许多有关纪律的问题和评说,大体可归类为“危机干预”或“惩罚”。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言论:“我的大儿子打了他弟弟,我该怎么办?”“假如我6岁的女儿粗鲁无礼,我能打她屁股吗?好像只有那样她才肯听话。

”“我儿子5岁,我们让他别往街上跑,他偏不听。

我们一个星期不给他看电视,这么做行吗?”“我16岁的女儿专门和我作对。

她一这么做,我就禁止她在周末用我的车。

你们认为这方法有效吗?她将有5个周末不能用我的车,她说没关系,还说我是个可恶的母亲。

”“我儿子15岁,我在他的房里发现吗啡时,冲着他又叫又骂。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还是不依不饶地骂他。

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吗?”出现紧急情况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但我们主张主动采取措施,不主张被动采取措施;主张教育,不主张惩罚。

我们很少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来预防问题出现吗?”·“孩子会模仿我的教育方式吗?或我的教育方式能消除反感和愤怒吗?”6岁的拉莉萨见什么要什么,即使在进超市或百货店前父母和她已有了约定,最后还是依然故我。

在忍无可忍之下,塞拉诺夫妇只好用打屁股惩罚她。

其实,尽管他们想方设法使拉莉萨不提过多的要求,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做法一直是被动的。

经过我们的引导,他们改变了对纪律的应用,用教育和主动的办法取代惩罚和被动的办法。

他们采用了比较实际的目标,比如不去大型超市,改去便利店;给拉莉萨具体的选择,而不是泛泛的选择;将行为不当会引起的后果明确化。

尽管他们的新做法仍会遇到一些,但最终还是大大改变了拉莉萨的行为。

扪心自问一下:“我是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孩子的吗?我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产生过激做法吗?”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任何一个,都是肯定的回答,那你就需要改改你运用纪律的方式了。

惩罚是纪律的一种形式,记住这一点对你会有帮助。

由于它告诉孩子的是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什么该做,因此,它是最无效的形式。

被动的、头痛医头的方式只会削弱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因为我们通常是在生气的情形下使用这种方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