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省政府执法资格考试重点学习的范围 行政执法的理论与实务 (2)

关于省政府执法资格考试重点学习的范围 行政执法的理论与实务 (2)

关于省政府执法资格考试重点学习的范围3月16日,省政府法制办在福州举办省政府执法资格考试教员辅导班,对《行政执法理论与实务》和《法律法规选编》(行政执法考试参考用书)内的内容划定了一些重点学习的范围。

但划定的范围十分广泛,现将划定的范围及相关内容知会参考人员。

省公司管理处将通过视频方式对参考人员进行培训,但因近期监控中心改造,无法使用视频系统,因此该培训将于4月上旬才能举行。

请各位参考人员抓紧围绕本重点学习范围,认真复习,做好迎考准备。

省公司管理处2011.3.22行政执法的理论与实务第一部分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一、概述(一)三大法律体系宪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刑法典(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二)行政与行政执法行政: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是管理整个国家事务活动的总称,是国家职权的全部(P2第10行)。

因此,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活动的总称。

(P4第1-3行)行政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实现法律的目的为宗旨,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并取得一定后果的活动。

(P9第20-23行)(三)行政执法的内容(P9-11面)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可以反复使用的行政规范。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必须要有法律依据(P18)权利——是社会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实现某种利益或愿望的可能性。

权力——是社会主体在通过自己个体的力量仍无法保障其自由和权利实现时,将其权利共同让渡给其代表者。

法治的目标和作用,就在于划清公权力与社会主体权利之间的界限,控制公权力的行使。

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在于,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只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政府的公共权力就不得行使。

(四)行政执法基本原则——职权法定,法律保留,法律优先,公平和公正,比例,权利救济等六大原则(P28最后一行及29第一行)职权法定原则:指行政执法主体职权源于法律规定。

贯彻职权法定原则的要求:一是任何情况下的行政执法行为都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明确规定;二是行政执法机关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活动,不得超越;三是对相对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都需要“法定”(P30)法律保留原则:指行政机关凡涉及公民、组织重大权益的事项上(尤其是限制或剥夺公民、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必须有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明确授权才能从事此项行政活动。

(P31第11-12行)法律优先原则:指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如果法律、法规、规章中有诸多选择或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法律居于优先地位,应当优先适用法律,而不能选择法规和规章为据。

(P33第18-20行)权利救济原则:指行政执法相对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因具体行政执法行为所侵害时,应当设立补救途径予以补救的指导思想和准则。

(P41第4-5行)贯彻权利救济原则要求:一是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执法行为阶段就尽可能消除,力求使行政执法行为有充分的证据,合乎法律规定,以避免或减少公民、组织提出异议;二是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限制行政相对人依法提出的救济请示,哪怕其结果并不能获得补救;三是加强和完善对行政执法的事后监督和救济制度,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等制度;四是重视事前和事中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公民、组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制度。

(P42)(五)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责任(P81)行政执法主体的责任形式:撤销行政决定;通报批评;改组;罢免;撤销机构等行政执法人员责任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剥夺行政执法资格;经济追偿。

二、行政执法证据(一)行政执法证据的属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P86-87)客观性:也称真实性,指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关联性:也称相关性,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具有客观的联系。

合法性:也称法律性,指证据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和法定程序取得的。

(二)正确的行政执法证据观(P88-89)在法定程序中制作、惧或者取得证据:符合法定程序指制作、惧或取得证据的过程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过的程序的一致程度。

只有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取得的并且当时业已归卷的证据方为有效证据。

在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程序中,被告或被申请人不得自行收集证据。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P91)言词证据指人的陈述。

由于是由人用语言叙述所知道的事实,所以不仅受叙述人主观倾向的影响,还受到叙述人的诚信度、感受力、记忆力、判断力、表述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物证据指物品。

虽能客观反映事物的运动形态,但它的可靠性的大小信赖于人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水平。

(三)证据的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P91-92)书证: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证明待证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

使用书证的主要规则:一是必须有原件;二是复印件、影印件、抄录件必须注明出处,并经原件的提供人或保管人证明;三是某些公文书证必须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形式要件;四专业技术培训性书证应当附有文字说明材料;五是以记录形式制作的书证,必须具备包括制作人、提供人签名或盖章在内的完整形式。

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具有证人资格。

(P97第5行)仅凭当事人的陈述不能作不利于当事人的事实认定。

(P101倒数第3行)鉴定结论:指专门鉴定部门借助鉴定人的专门知识、人事处能和经验接受他人的委托,对专门性问题作出的判断性意见。

(P104)勘验笔录:指行政机关对与案件有关的现场进行勘查、检验时所制作的实况记录。

现场笔录: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有关事项当场所作的文字记载。

(P10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5、10、11、12、13、14、15、36、39、40、44、55、56、57、58、63、68、71条(四)举证规则:1、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并应当在收到起诉书副本十晶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2、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3、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4、当事人向法院提供书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提供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书证的原件。

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伯、照片、节录本;(2)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印伯、影印件或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3)提供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4)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盖章。

5、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物证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提供原物。

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印件或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2)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6、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计算机数据或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

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2)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3)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7、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人证言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写明证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2)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3)清明出具日期;(4)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8、被告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彩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

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9、被告向法院提供的现场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

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

有其他人在现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

(五)法庭审查证据要求:1、经合法传唤,因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2、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

3、对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

但下列情况除外:(1)出示原件或原件确有困难并经法庭允许可以妯示复制件或复制品;(2)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可以出示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一致的其他证据。

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4、有下列情形之一,原告或第三人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1)对现场笔录的合法性或真实性有异议的;(2)对扣押财产的品种或数量有异议的;(3)对检验的物品取样或保管有异议的;(4)对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的;(5)需要出庭作证的其他情形。

5、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1)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2)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3)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声学法情形。

6、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1)证据形成的原因;(2)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3)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证据的人或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5)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

7、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1)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2)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3)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4)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超出淮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境外或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6)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复制品;(7)被当事人或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证据材料;(8)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8、以违反法律禁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9、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认定:(1)国家机关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3)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4)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5)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6)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7)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8)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9)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