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情观察与起居护理

病情观察与起居护理

病情观察应根据疾病和证候的不同有重点地进行,做到心中 有数。护理人员要照顾病房的每位患者,如果豪无重点地泛泛观察, 就会造成观察不够细致,抓不住重点,可能遗漏重要情况。因此,护 理人员应在熟悉患者病情、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 对疾病症候进行观察,且观察方法要科学有效。(脉搏短绌应2人同 时测脉率与心率,以准确判断病情变化)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为热陷心包、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舌体痿软,伸缩无力,为气血俱虚或阴液亏损。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 舌体歪斜,偏向一侧,多为肝风挟痰,痰瘀阻络。 吐弄舌,多为心脾有热; 舌体短缩,不能伸长,多属病情危重证侯。
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各种声响,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 实。 嗅身体之气,其分泌物、排泄物之气以及所居病室之气的变化,以诊 察疾病的方法。
凡身热患者,按其皮肤,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者,为表热证。 久按其热更甚,热自内向外蒸发者,为里热证。 腹内有肿块,按之坚而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为积,多属血瘀。 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者,为瘕为聚,多属气滞。
叁 生活起居护理的概念、目的及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对患者衣着、卫生状况,生活习惯以 及治疗环境、病房的布置和管理等方面的护理。
4.其他情况:病情观察还要注意到由于其他原因可能造成的假象,如 测量血压时血压计的计量偏差,患者进食后用口表测量体温时引起的 误差,服用某些药物后造成舌苔颜色的变化等,都要经过去伪存真, 详细分析,反复验证,以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
对病情观察所得到的结果,必须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得到 正确的判断,切忌根据一时或局部的观察,武断地下结论,特 别是观察结果中有矛盾时,更需要将各方面的观察结果全面分 析、去伪存真、综合判断。例如腹痛患者腹痛减轻或消失,患 者有辗转呻吟变为静默不动,一般来讲可能表示病情好转,但 如果患者神情淡漠、四肢厥冷、面色发青、出冷汗、脉象微弱 甚至摸不到脉,则可能是已发生休克,病情危重。
护士通过心电监护仪等辅助设备以及阅读病例,交班报 告等来获取有关病情变化的信息
听取患者主诉,了解其一般资料、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 以及本次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诱因、 诊治经过等。如患者不能叙述,可通过其家属或亲近者了解,亦可 通过同病室患者了解其入院后的情况。
亲自深入病室,详细观察,以获取准确及时的资料。如患者 主诉下午发热不适,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测体温,加强巡视。对 腹泻患者,护理人员应亲自观察患者腹泻次数,大便的色、质、量 等。
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如色、神、形、 态、头颈、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等,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 两目灵活而明亮有神,神志清楚,精神良好,面色荣润,言
语清晰,呼吸平稳,动作灵活,反应灵敏。 目光无神,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言不清,反
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 3.及时发现危重症和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4.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从患者利益出发,树立高尚护德,全心 全意为患者服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服务,经常深入病房与其接触,以便观察病情。
是指医务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及医 疗仪器设备来获得患者资料并结合疾病历史和现状作 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的基本 功。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全面、细致、 及时、准确地进行病情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可为疾病 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为 了更好地开展病情观察,护士应熟悉观察的内容及各类 患者病情观察的重点,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 观察能力,做到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 恶化,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护士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病情, 获取资料
2.疼痛耐受度:每位患者对病情的忍受程度不同,表现各异。在观察 中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结合患者的客观表现和体征来观察,才能做出 正确的判断。
3.情绪变化:某些患者的情绪变化也可造成病情叙述中的差异。如发 现患者诉述中有矛盾或可疑之处,除与其他有关指标对照判断外,还 可通过家属或同病室患者了解其情况,加以验证。
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然 昏倒,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
若患者危重久病,失神多日,突见病情似有转机,是临 终前的预兆。目光无彩突然目光转亮;久病、重病本已失神, 突然精神好转;久病面色无华,突然面赤如妆;久病少气懒言, 突然言语不休,或本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大增,这是阴阳即将 离决的危候,古人比作“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各项生命体征
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
病情描述 出入量记录
病情观察时,常受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特别是患者或家属对病情的 诉说,受其主观因素影响很大,而倾听患者主诉是病情观察最主要的方法 之一,因此,需要对此加以鉴别和分析。
1.性格和秉性:有些患者病情复杂,但由于性格内向,不多言或表达能力差, 不能全面反映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用患者的性格秉性或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正确的结果。
淡白舌:虚证、寒证。 红舌:热证。 青紫舌:寒证、瘀血、热证。
胖大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气血阴液不足。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干燥皱缩,舌色较暗,多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色淡质嫩,多属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裂沟,多因精血亏损,舌体失养所致。 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多因里热炽盛, 邪热内结所致。
依为止诊护 据诊、法理 。断言,人
、谈对员 治等病运 疗情人用 和况的望 护进精、 理行神闻 提细、、 供致音问 可观容切 靠察、四 的,举种
2019.8.28
目 壹 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及意义

贰 病情观察的要求、基本方法及具
体内容
叁 生活起居护理的概念、目的及护理
壹 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
疼痛伴有胀满的感觉,为胀痛,多因气滞引起。( )
疼痛如针刺之感,为刺痛,主瘀血。(
疼痛伴有灼热感而喜冷恶热,为灼痛,多因火邪窜络,阴虚热
盛所致。(

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为窜痛,多因气机阻滞或风邪阻
络所致。(

疼痛剧烈如刀绞,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
疼痛较轻微,但绵绵不休,为隐痛,多属虚证。(
得神பைடு நூலகம்
假神
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青色: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 赤色:热证。 黄色:脾虚证、湿证。 白色: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或瘀血。
黑色
形体强壮,体形健美---人体五脏功能旺盛,抗病能力强。
体型肥胖,肤白无华,伴精神不振---阳气不足
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枯槁---阴血不足,肾 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
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籍贯 等) 主诉 家族史 既往史 现病史(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主要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及伴随症状 等。 头痛骤起,病势较剧,多属实证。 时痛时止,绵绵而痛者,多属虚证。 腹痛拒按,喜冷,多属实证。 绕脐腹疼痛者,多为虫积。
荣,推陈出新
步,披发缓形
生而勿杀,予而勿 以适应春气, 夺,赏而勿罚,以 为养生之道 使志生
伤肝,夏为寒 变,奉长者少
阴阳气交,万物华 夜卧早起,无厌于 实,大地繁茂秀丽 日,使腠理易通
使志勿怒,若所爱 以适应夏气,
在外
为养长之道
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天气以急,地气以 早卧早起,与鸡俱 明,大地处于收容 兴,使肺气清 平定状态
喜动者---阳证;
喜静者----阴证。 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喜加衣被---阴证、寒证、虚证 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阳证、热证、实证。
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形态的变化以及斑疹的鉴别等。 斑:点大成片,形如锦纹,平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色红或紫暗。 疹: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 斑疹应注意辨别顺逆。
:斑疹分布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渐 及四肢,斑疹透出后,热退神清者。
斑疹分布不均,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 肢,后渐及胸腹,身热不退,神志不清者。
正常皮肤
逆症
望舌质是通过重点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的改 变以及舌体的动静姿态改变,以诊察脏腑病变。
舌质红润,舌体活动自如,虽病亦属轻浅,预后较好; 舌体干枯,晦暗无华,属于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顺应自然,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神避外邪,形神共养 环境适宜
中医医学认为,人与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 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天地相应”,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四时 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指导患者的生活起居。
天地俱生,万物以 夜卧早起,广庭于
。 :各种活动及护理需协助病人完成,病人一览表
及床头卡卡均为 。
三级护理:病人生活可以自理,可自由下床活动,指导病人 完成各种活动及锻炼。病人一览表及床头卡均为黄色。 。 特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的病人,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24
小时专人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床头卡均为大红色。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起居有常 慎避外邪 平衡阴阳 劳逸适度 形神共养

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减,为冷痛,多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
足 。(

病程中食量渐减,多为脾胃虚弱。 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 消谷善饥,为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者,多为胃阴不足。 口不渴,不欲饮者,见于寒证、湿证。 口渴多饮者,见于热证、燥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