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2 所在章:第5章题目内容:论中国面临的健康问题。
得分:3答案的提示:从中国人群的实际健康状况出发,探讨我国有关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中国公众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你的答案:第一节自然环境因素与健康一、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环境中的声、电磁、光、放射性、温度、湿度、压力和震动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人体的健康状况与这些物理因素密不可分。
重点:声(噪声,无声,音乐)电磁1.噪声:(1)噪声干扰睡眠。
长期干扰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症候群等。
(2)噪声干扰语言交流。
这种影响,轻则降低交流效率,重则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
(3)噪声损伤听觉。
如果长年无防护地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中工作,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的恢复就会延长,经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听力可以恢复。
这种可以恢复听力的损失称为听觉疲劳。
随着听觉疲劳的加重会造成听觉机能恢复不全。
(4)噪声可引起多种疾病。
除了损伤听力以外,还会引起其他人身损害,如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
2.电磁:(1)急性危害:高强度电磁辐射可以使人眼晶状体蛋白质凝固,严重者可形成白内障,还能伤害角膜、虹膜和前房,导致视力减退,以至完全丧失。
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亦有不良影响。
(2)慢性危害:所谓慢性危害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长期辐照影响下所形成的无线电波作用综合症,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劳、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是其主要表现。
(3)远期危害:电磁波能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诱发癌肿。
据研究统计表明,脑瘤、乳腺癌、白血病等许多肿瘤疾病与电磁辐射污染有着密切关系。
(4)积累效应:一般说来,受一次低强度辐照后,机体会发生某种不明显的伤害,经4~7天后就可恢复,若在恢复前又遭受到再次照射,则会产生累积效应,若产生了积累效应则机体不易从损伤中恢复。
二、环境化学因素与健康: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分为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它们的作用特点各不相同。
(一)元素污染物:元素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污染物和类金属污染物。
重金属随废水排出时,即使浓度很低,也能在藻类和水体底质中蓄积,并经食物链逐级浓缩积累而造成危害。
类金属的电子结构中有较多的空电子轨道,故它们的活性较大,容易与有机物结合而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与生物体内如巯基等活性基团作用而引起毒害。
1.铅:(1)铅污染对智商的影响:简单相关分析时,齿铅与分测验中的迷津、算术、木块图案,总IQ和语言IQ存在显著负相关。
(2)铅污染对听觉能力的危害:科学家研究发现儿童的听域与血铅存在正相关关系,血铅每升高100μg/l,右耳听域升高1.463—6.027dB,左耳听域升高1.481—8.120dB。
铅对儿童低频和高频听域影响较大。
(3)铅污染对生长发育的危害: 4—5岁的铅中毒儿童的平均体重和身高低于未受铅污染的儿童,说明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阻碍和延缓作用。
(4)铅污染对免疫力的影响:调查表明,铅能削弱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使易感性增高。
长期低铅暴露可以造成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破坏机体T细胞亚群的平衡,尤其是CD3+CD4+细胞的下降,使T细胞识别抗原及细胞激活的信号传递过程受到影响,对儿童尚未发育完善的免疫系统潜在着极大的威胁。
(5)铅污染对行为的影响:对学龄儿童的尿铅与学习成绩和在校行为的调查表明,较高尿铅组的儿童学习成绩和在校行为的得分明显低于低尿铅组,说明铅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定影响。
(6)铅污染对血液的危害:对铅污染区与非铅污染区的儿童血液中20种氨基酸的测定和分析表明:铅污染区除谷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显著高于非污染区(P<0.05)外,亮氨酸、酪氨酸含量也呈高于非污染区的趋势;而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羟脯氨酸、脯氨酸、牛磺氨酸九种氨基酸,在污染区显著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这些变化会影响生长发育,影响脑的发育和成熟,并对儿童的神经反应也有不良影响。
2.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种最简单的烷基汞。
是甲基与汞结合的有机汞化合物。
剧毒,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易积累,是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
环境中的甲基汞主要来源于乙醛,氯乙烯等生产过程,以及环境中的金属汞或二价汞离子的生物甲基化作用,使无机汞转化为有机汞,增强了毒性,并更易于侵入人体。
具有脂溶性,能透过生物膜,在血液中已透过红细胞膜而进入红细胞,与血蛋白的巯基结合,通过血—脑屏障而侵入脑组织。
对中枢神经的亲和性很强,能长时间滞留;在大脑皮质后叶的蓄积量最高,造成中毒者出现严重的视觉,听觉障碍。
日本水吴病患者主要是甲基汞的蓄积中毒,其肝和脑中的汞含量比正常人高200倍。
慢性接触者脑中含汞量约占全身总含量的10%。
(二)无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酸,碱,盐类等。
硫,氮,碳的氧化物污染大气,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和影响生态系统。
各种酸,碱,盐类的排放,往往引起水质变化。
在环境中会迁移和转化。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易溶于水。
二氧化硫对呼吸器官和眼睛粘膜有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炎。
长期接触低浓度二氧化硫,不仅对呼吸道疾病增加,而且对肝,肾,心脏,皆有损害。
(三)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包括:工业化学品,抗生素,表面活性剂,药品和农药等。
环境激素是一类外源性化合物,它干扰生物为保持体内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的正常激素的产生、释放、转移、代谢、结合、反应和消除,或在未受损伤的生物或其后代中起不良的健康影响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1.直接影响:环境激素对人体的主要伤害是造成人体性激素分泌量减少,性激素活性下降,精子数量减少,生殖器官异常和癌症发病率增加,其后果是健康状况慢性恶化,生殖力降低,新生儿成活率下降和后代发育不良。
主要表现为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增加,男婴出生率下降,性早熟现象严重,生殖系统癌症发生率增加,免疫机能下降,出生缺陷(连体婴儿)。
2.间接影响:野生动物的变异,也会间接的影响我们人类。
通过食用,接触等方式,最终会使人类也受到更多的影响。
同时,动物性别变异,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从而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三、环境生物因素与健康: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包括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植物,动物。
其中生物因素对传染病散播的影响最为明显。
1.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空气由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发病,并且病原体主要从呼吸道排出体外(播散感染或引起流行)的一组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脊髓膜炎等。
呼吸道传染病在各类传染病中所占比例很大。
一方面是呼吸道传染病种类多,另一方面是感染机会多。
该类疾病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是由其传播方式决定的。
除白喉、猩红热等可以间接接触传播外,其他病都主要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或直接接触病人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病原微生物往往存在于病人的气管、支气管、咽部分泌物中,通过讲话、咳嗽、喷嚏等将病原体散布在空中,后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令人防不胜防。
该类疾病的发病季节多杂,冬、春季,人们室内活动较多,空气不流通,易引起人群中以集体为单位的流行,或以地区为单位的大流行。
许多病原体又常出现变异,人群对变异的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
不少病毒性感染,如流感、副流感、鼻病毒感染等,由于型别较多,变病表浅,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又无交叉免疫,易造成反复感染,妊娠早期妇女受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如风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可影响胎儿发育,导致先天畸形、流产等。
2.肠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与副霍乱、伤寒与副伤寒等。
肠道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其原因是病原体大多数随病人或携带者的粪便排出,若不经消毒处理可以污染周围环境,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感染。
人群对肠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因为人们每天都要进食、进水,感染机会很多,特别是卫生条件差及有不良卫生习惯的人更易被感染;另外,在一定条件下,肠道传染病容易引起大小不等的流行或爆发。
尤其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后,很容易引起霍乱、副霍乱、细菌性痢疾、肝炎等病的流行。
3.虫媒传染病:是指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一组传染病。
如以蚊为传播媒介的流行性乙肝脑炎、痢疾,以虱为传播媒介的斑疹伤寒,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黑热病等。
吸血昆虫大多是在吸血过程中将病原体直接注入人体内,也有少数是在吸血过程中,病原体随昆虫的粪便排在人体的皮肤上,然后随搔痕进入人皮内,如斑疹伤寒;痢疾还可通过输血而传给他人。
所以虫媒传染对人类的危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昆虫的消长情况,吸血习性、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等都可影响。
而消长情况又与季节有关,这就决定了虫媒介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蚊传播痢疾在夏秋呈高峰,虱、蚤传播的疾病常在冬春季为高峰。
因此,做好防虫、灭虫及个人劳动防护工作,是预防虫媒介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健康一、大气环境: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直接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部分也可通过皮肤和消化道侵入人体。
气体和微小颗粒可以到达肺的内部。
大气污染物落到水,食物和土壤后,可以通过水和食物经消化道造成人体的二次污染。
呼吸道是侵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首先受到污染物攻击的。
大气污染物可以直接刺激鼻粘膜,气管粘膜,皮肤,眼睛等,造成这些器官的损害,其中以呼吸系统的疾病为主,尤其是未成年的儿童更加敏感。
大气污染物通过第一道防线后就会通过体液循环侵入到其他脏器。
2.氧层空洞:紫外线(UV)是指波长比可见光的紫色光波长短的部分光线,紫外线按波长又大致分为紫外线C, 紫外线B, 紫外线A等三部分。
通常阳光紫外线当中短波长的部分由于被大气层中臭氧层吸收屏障作用到达不了地面。
臭氧层保护生命的机制:组成生命的指挥中枢的遗传基因DNA对短波的紫外线有着校强的吸收,其中最大吸收波长为260纳米,也就是收DNA最容易受到紫外线C和一部分紫外线B的攻击。
臭氧能够吸收波长300纳米以下的紫外线C和紫外线B,也就强这部分有害的滤掉,阻挡这些光线到达地表对生物DNA等大分子造成损害。
而臭氧在大气中需要达到一定的量,形成一个厚度足够的层(我们称为臭氧层),才能起到有效的屏障作用。
紫外线对健康影响主要靶器官有眼睛,皮肤和免疫功能。
随着暴露紫外线的量和时间不同又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1)对皮肤的影响:急性影响,一次黑化和二次黑化。
慢性影响,皮肤光老化(表皮发生肥厚,黑色素细胞异常亢进,弹性组织异常增生,真皮中的毛细血管扩张等等),皮肤癌。
(2)对眼睛的影响:导致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