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
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
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
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
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
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摆脱欧洲战争。
当时欧洲各国纷争不断,北美领土不断被占领瓜分,美国刚刚独立,想自保,独善其身。
2、两个世界的观点。
两个世界观点源于地理上、文化上、思想上对于欧洲旧大陆的抛弃,对于在美国这片广袤的新大陆上建立“山巅之城”的美好愿望。
3、英国与法国思想对于北美人民的影响。
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辩论启发了美国革命以现实国家利益观点来思考前途,法国影响他们的则是启蒙思想家的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想主义原则。
前面两点背景,付越超归纳为这两点:一是历史因素,即欧洲国家对于殖民地的掠夺;二是地理因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客观上对美国早期孤立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此两点的基础上,他还增加了宗教因素,即清教徒的“使命观”构成了孤立主义的核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晓德先生在其书《美国文化与外交》中也同样提到了宗教对于早期孤立主义形成的影响。
王玮先生还补充讲述,早在美国独立之前,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书中就有孤立主义的思想源头,他还认为,历时八年的独立战争证明了孤立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具有重大影响。
王缉思先生只是简单的认为美国实行孤立主义最主要原因就是独立初期,美国国力衰弱,无力同英法抗衡。
宫绍周认为,地理阻隔、移民情绪和清教影响是早期孤立主义的三大因素,算是对早期孤立主义比较准确的概括。
(三)孤立主义的发展变化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孤立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战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截止于罗斯福政府带领人民参与二战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其理由无不是二战后美国开始全球扩张,参与国际事务,签订永久联盟。
杨生茂先生认为:扩张是美国外交史上最永恒的主题。
他还说,杰斐逊总统(建国初期)的外交纲领中的孤立主义色彩的背后就是扩张主义。
卢明华先生在其论文《论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问题》中也提到,自美国孤立主义以来指导一战后的二十年,孤立主义一直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遮羞布。
普遍认为孤立主义在二战前有几次升落。
门罗主义扩大了孤立主义适用的范围,把整个美洲大陆都纳入到孤立主义的范围圈,其后美国一直扩张,由大陆扩张转向海洋扩张,企图扩展到太平洋地区。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也打败不了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占据了美国主导地位,等到20世纪20.30年代,受大危机影响,罗斯福全心处理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国际,于是孤立主义在那时发展到顶峰。
关于这些变化的论文著作主要有:
高美华:《“孤立主义”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世界历史》,1981年06期;
卢明华:《论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邓蜀生:《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复旦学报》,1979年第4期;
杨永红:《当前美国孤立主义之探讨》,《国际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等。
以上那些论文叙述孤立主义的几次变化几近相同,但二战后的新孤立主义的发展学者们对此有着不同意见。
王缉思在其书《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一书中认为,美国外交是一种扩充实力,扩张影响型的外交,只有当对外关系遇到重大挫折时,孤立主义才会回潮。
其对“新孤立主义”的定义为,缩减政府开支,减少对外军事和经济援助。
北京大学王立新在其书《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外交大辩论及其意义》中讲到,二战后,强调美国大国责任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在战后主导了美国外交政策,认为孤立主义同国际主义一起共同塑造了战后美国外交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