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史专题复习资料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以意逆志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思无邪(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兴观群怨说(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心斋”、“坐忘(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自然”、“素朴(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得意忘言(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
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兴观群怨“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
“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的作用。
“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以下是网上简答题资料,为避免答案相同,供大家参考: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
[想象力]。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
[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
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
[亲和力]。
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
“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
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
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兴象说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殷璠联系盛唐诗歌的实际创作成就,提出了兴象说,指出写物状景以取象,而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还在象下的兴味或情趣或理致或意蕴上,呈现出丰富多端的兴象,致使清越、秀美、新奇诗作纷呈异彩,胜境叠出,而这正是盛唐诗歌艺术审美的体现。
兴象说的理论内涵:1、它是一种审美意象,而不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2、它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象,而有具有盛唐的内在精神,带有盛唐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审美意象。
3、它强调诗人强烈的主体性,即思想的浓厚与情感的充沛表达。
4、它强调意象的感发性5、它注重语言表达的凝练自然。
格调派以清朝重臣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作诗注重“格调”,该派因沈德潜倡导“格调说”而得名。
沈德潜的“格调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要求诗歌创作必须从属于政治。
二、论诗注重法律格调。
格调派以诗论出名,相比之下,他们的作品成就不高。
由于格调说是乾隆“盛世”的产物,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且其理论比较实在,比较灵活,容易为人接受,故格调派在乾隆时代势力很大。
另外,明代前后七子也主张格调说,也被认为是格调派。
风骨风骨,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
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
用之于文学理论批评,他所强调的一是情感,二是人格力量,三是辞采之美,四是魏晋时代的人文精神、美学理想与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
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兴趣说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观点。
实质是对有感而发、兴会神到的要求。
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把“兴趣”作为“诗之法有五”之一提出。
所谓“兴趣”,就是诗歌抒情性与遵循艺术思维规律所创造的含蓄蕴藉之美和谐统一的一种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