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风波讲课稿

定风波讲课稿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

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二)课文分析
1、苏轼其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过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洲》、《江城子·密州出猎》,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然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那么对于豪放词我们就得进行一点了解了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韵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苏词和辛词的风格微差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

所谓苏词清放,就是指苏轼的词比较清雅;而辛词雄放,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较雄伟,金戈铁马。

苏轼一生作词很多,题材也很多,按照他的词的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称为豪放风格;一种是像《水调歌头》这样的,称为旷达风格;还有一种是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称为婉约风格。

2、初读诗歌。

我们知道宋朝以词为盛,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而婉约派以柳永为代表。

这两者常被人拿来做比较。

曾有人说,柳屯田之词,只应有二八佳人,手持红玉牙板,轻声慢唱“晓风残月”;东坡之词,当有关西大汉,手拿铁板琵琶,慷慨而歌“大江东去”。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回关西大汉,咏一回《定风波》。

学生试读,纠正字音,强调感情(旷达,豪迈)。

教师范读,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跟读。

3、整体感知
朗读完这首词,大家对这首词的情感都有了一个隐约的感觉。

下面就请大家仔细体会,疏通一下这首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内容,这首词在我们给苏轼的词的分类中,属于哪一类的?
4、合作探究:苏轼给你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可以反映他的这些特点的句子。

一个人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的,在你的印象当中,苏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从词中找出可以反映他这些特点的句子。

沉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气候不定,人生无常,祸福难免,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甚至无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5、写作背景介绍
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北宋的一个大文豪,才华出众,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

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得到重用的。

事实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担任过京官,但是后来却一贬再贬,他在《自题金山小像》中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一个比一个远。

这是为什么呢?他最初被贬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诗的背景资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3月,苏轼因为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贬往湖州。

后因为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网罗,获罪入狱。

在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等人认定苏轼在他的诗句中讥讽皇帝和宰相,应该处以死刑。

宋神宗举棋不定,最后被苏轼的绝命诗感动,再加上王安石的劝阻,苏轼最后被贬往黄州。

这首诗就写在黄州。

6、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出行归来的途中遇雨的心态,实质上是不是这样呢?结合词本身的写作背景,
谈谈你的理解。

不只是对遇雨的心态,同时也是表现出他在人生的风雨路上遇到坎坷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旷达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一句不只是写风雨之中他泰然自若的吟啸徐行,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人生中遇到坎坷之时的一种镇定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中“马”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功名利禄,而“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一种无官一身轻的心理。

“任”字则表现出一种任其自然,随意而为的豁达状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一句中,把上片的风雨转为此时的阳光斜照,隐喻出风雨的无序,人生的无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样一个风雨无序,人生无常的情况下,词人的态度却并没有受到影响。

因为在他眼中,风雨也好,兴衰也罢,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7、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的是风雨时,下片写的是风雨后。

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

写眼前景,相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8、这首词表现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迟之意于言外。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词人所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但是,所感的却是心中所想之事,两者是不相同的内容却有相似的构成特点。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词当中以风雨喻政治生活中的起伏,以风雨中的态度喻他面对人生坎坷的心态。

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隐喻寄托。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词人以眼前的风雨,来寓指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

9、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何看
法?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三)课外拓展
《定风波·独乐》
谁言窘迫尽平生,敝衣草履亦独行。

人间自有逍遥法,何怕,一人尚伴一孤影。

岂须苍天怜我命,虚语,吾辈犹能定死生。

一宵酒醒笙箫处,且去,明朝风好仍有晴。

这首词是用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韵,与苏轼的词相比,其表达的意境上是相似的,也是表现出词人坦然面对人生困苦,坦言生死的豁达。

但是,这首词与苏词相比多了一些不服天命的倔强,这是苏词中所没有的。

(四)课堂总结
风雨来袭,苏轼却不是仓皇逃避,而是吟啸徐行,缓缓而归。

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所以,那个有才有貌的女子才会倾心于他。

面对风雨,面对挫折,我们也应该如苏轼一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五)作业布置:请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散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