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现状及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现状及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依据
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早已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最基本的能力需求。

尤其是走进21 世纪,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崭新时代。

加之随着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都处在一个迅速而全面的发展阶段,于是对发展的社会交际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呈现出空前活跃、频繁之态势。

然而,在以往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因较为长期而深刻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致于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训练,导致其走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更有甚者还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和社交恐惧症。

这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的严重失衡。

上述状况与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显然是相悖的,也是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日益提高,那么,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一个社会人首要和必备的素质。

因此,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这种现实的需求更加引起教育领域对此的重视,也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与挑战。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课程总目标与“表达与交流”模块对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了较详细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及积极应对,与此同时也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素质,因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重要目标之一。

作为口语交际学习的一个重要情景领域,课堂中的口语交际学习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其地位不仅在于它是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其对学生其他语文素养培育的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教学是对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认真进行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学习,努力探索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方法,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学生语文素养结合起来,与学生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终生发展结合起来。

开展并探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及教学规律,总结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建立
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因此,更新、改革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广大教师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教学,力图从根本上扭转教学的片面性,使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育研究更上一层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进入21世纪,在新课标中将听说训练转移到口语交际教学,这应该说是新课改背景下出台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鲜明的导向。

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国内的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对此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努力。

专家们目前主要从听说评价、口语交际课程教学、口语交际课程取向、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体系、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雷实先生侧重于国外母语课程听说评价方面的主要研究。

即“分别对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国家的母语课程改革实际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当今世界语言课程目标。

以此为基础,雷实先生提出,评价是检验内容标准达成度、也是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并且以英国为例,针对义务教育阶段5—16岁的学生的英语能力,“分别对‘说和听’、‘阅读’与‘写作’三项成就目标作出了层级规定,每项成就目标分别设有8个层级和1个特殊表现层级,对学生在每个层级“应知的”和“应能做的”进行比较简要而完整的描述”。

另外,还对“《韩国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要求。

在听的评价目标方面,侧重于对“听”的本质的理解,即推论地听、批判地听;说的评价目标重点在于积极地参与和明确有效的表达”。

二是李明洁先生对口语交际的实用的技能方面的研究。

即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应定位于现实生活中实用的基本技能”,口语交际中最基本的元素和体现基础性的实用技能分别是聆听、复述、表述和应对。

口语交际有它的特点和功能,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基础训练是口语交际教学体系需要完成的最低要求。

口语交
际具有“口脑一致性”和“过程互动性”的特质,因而具备独立性的特点。

即,口语交际是言语训练、是自成体系的言语活动、是训练思维方式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

与知识的构建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相对应。

三是王荣生先生在经过不断观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可按照“质地”概念的课程来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课程内容:一方面是属于反思性口语课程内容的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如礼貌性交际活动、寒暄与攀谈、劝说、打电话、直言和婉言等;另一方面是属于形成性口语课程内容的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如讨论、辩论、采访、演讲等;还有就是,属于技巧性口语课程内容的书面语的有声表达,如朗读、戏剧表演等。

四是付宜红先生鉴于日本的教育改革历程,提出我国的基础课改与日本国语教育改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即针对“如何加强我国的听说教学,提出以下主张:首先,在重视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化的目标要求,以及具体的教材来加以体现;其次,语文口语交际模块与其它模块甚至其它学科的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再次,对考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要加强研究,使其成为有效实施听说教学的重要保障”。

五是田良臣先生在对各国母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后,依据各国口语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侧重点的不同,认定了三种课程形态,即文化知识型、言语活动型及综合型。

(二)国外相关研究
195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改革运动不曾削弱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这些各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他们都很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他们在口语教学的功能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之先前的很大的变动,使其更加突出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联系。

如在美国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的专项训练包括访问、讨论和协商方式,都是围绕社交活动展开的。

尤其是为此一些国家还专门编写了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教材,具体即如:
德国莫显茨•迪斯特维克出版社出版的《说话教育》等即属此例。

英国在教材中细致而详尽地制定了各个学段口语交际能力的标准,还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作了诸如小组讨论交流、在讨论的氛围中拓展各自观点等具体的规定。

美国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口语来表情达意,“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公开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能力,以及运用口语交际策略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多媒体科技手段分析口语交际效果的能力”。

法国母语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更是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对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适合交际情境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观点的态度等”。

加拿大、澳大利亚在本国母语教学口语交际课程标准中既强调口语文化以及有关口语的知识、策略,也主张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将文化和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学习者的口语素养。

德国的口语课程主要强调其活动性、情境性,注重在各种生动有趣、符合少儿心理及言语发展性的活动中展开口语教学,而有关口语的文化、知识、策略等都内蕴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

日本的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根据目的和场合,斟酌措辞和文体等表现形式进行说话,为了解决课题或加深自我思考,在尊重对方的立场和思考基础上进行对话”。

可见,日本的口语交际教学是立足于具体的交际实践活动中的。

俄罗斯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将“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主线,根据学生语言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地掌握各种语言表达及应用能力,使其最终不仅能根据交际的条件、任务进行语言表达,还能在交际中随机应变,调节与别人的交际活动,以逐步确立自己的语言个性”。

综上所述,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的最显著特点是活动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主体性。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磨练,成为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的、以及与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形成独特教学风格,这成为国外的许多学校追求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