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历史上曾是吐谷浑古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址。

在这片方圆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发现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古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都兰古墓群的发掘、研究,解读了许多历史悬疑,认为这些墓葬是研究我国西北民族史、中西交通史及柴达木盆地环境演变史的宝藏。

“东方金字塔”吐谷浑历史的见证吐谷浑人是辽东鲜卑族的一支,公元四世纪迁移到青海南部草原。

公元329年,吐谷浑人以青海为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王国,并将都兰作为都城。

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

青海省从1982年开始就对都兰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出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证明了这个地区曾经的繁荣。

国家文物局曾经把“青海都兰吐蕃墓葬的发掘”列为“中国1996年度十大考古发现”,都兰吐蕃墓葬群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都兰吐蕃古墓的发掘中,血渭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

墓葬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墓葬。

这座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分别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两条山脉之间的一颗宝珠,构成“二龙戏珠”之势。

墓堆下有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当地农牧民群众也因此称它为“九层妖楼”。

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史专家王小甫认为,吐谷浑王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民族,它的存在不过短短300多年,但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它与中原唐王朝并足鼎立。

然而,有关这个民族的记载在史书上所见不多,实物证据目前也略显不足。

因此,都兰墓葬群对于研究吐谷浑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青海路丝绸之路的要道提起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学术界过去普遍认为河西走廊是其主要路线,“唐蕃古道”——青海路只是由于河西走廊因战争原因不通时才存在的一条辅助线路。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新国认为,都兰大量丝绸制品和其他文物的出土证明,从青海西宁经都兰,穿越柴达木盆地,至甘肃的敦煌,是公元6世纪到9世纪前半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线。

青海丝绸之路在1500年前的繁荣程度不亚于人们熟知的新疆-河西走廊-西安丝绸之路,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

作为“1996年度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在青海都兰吐蕃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以丝织品最重要,是唐代丝织品一次难得的集中发现。

”据许新国介绍,都兰吐蕃墓出土的丝绸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在国内考古发现中均居榜首。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这里发现丝绸350多件,130余种。

在这些丝绸残片中,有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所制造。

其中一块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确认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

许新国说,在都兰古墓中发现的这些物品绝大多数应是吐蕃与中原、中亚和西亚进行贸易的结果。

因此,青海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柴达木曾遍布柏木的绿洲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给人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荒凉,但是考古发掘却发现,在一千多年前,这里也曾遍布柏木,是一个温暖湿润的地方。

都兰县在蒙古语里是“温暖”的意思。

从1982年起至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累计发掘墓葬近百座,但除了数量众多的丝织品,考古学家最为惊叹的还是吐谷浑人用于修建墓葬的大量柏木。

古墓众多的热水沟,是一个没有多少绿色可言的荒凉山沟,周围看不到一棵树。

然而在一座座古墓中,大大小小的柏木却随处可见。

在柴达木盆地从事考古工作长达20多年的许新国说,吐谷浑人修建坟墓时,讲究用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然后层层叠起,如同盖楼一般。

柏树生长是极其缓慢的,一棵碗口粗的柏树要长200年,一人合抱的柏树至少生长上千年。

但吐谷浑人墓葬中的柏木,最粗的直径达50厘米,最细的也有碗口大小。

一般的小型墓葬要用去二三十根柏木,稍大一点的则要上百根。

许新国说,这些柏木应该都是就地取材,如今的柴达木盆地,仍有不少叫柏树林、柏树山的地方,在德令哈、都兰都能听到这样的名字。

同时,作为吐谷浑王国的都城,这里在当时应当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考古人员还发现,墓葬年代越往后,使用的柏木也就越细,说明粗壮的树木在不断减少,树木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这都是吐谷浑人建设都城,修建墓地大量砍伐的结果。

许新国说,从发掘的墓葬来看,一千多年前,柴达木盆地,尤其是都兰一带的气候和植被都比现在好得多。

因此,可以说都兰古墓也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演变。

都兰古墓尚待进一步发掘考古学家虽然对都兰古墓葬群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但是对于上千座历史久远的宝藏来说,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因此,考古学家建议应抓紧时间对这一地区墓葬的分布进行一次详细普查,为今后的发掘工作做准备。

“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大量珍贵文物流失。

”许新国说。

这些年吐蕃墓葬群遭到了盗墓分子的频繁“光顾”。

一段时间内,盗墓分子甚至动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

经过青海省多次专项行动打击后,盗墓分子虽有所收敛,但受经济利益驱动,盗墓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都兰文物派出所所长苏伟邦说,由于人力和资金有限,这里上千座吐蕃古墓正惨遭盗墓分子洗劫,面临着灭顶之灾。

据有关部门的粗略统计,都兰县境内已有近一半的古墓遭到盗掘。

许新国说,从1982年至今,吐蕃古墓的考古始终是抢救性发掘,等于是收拾盗墓后的残局,尽管如此,考古人员还是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证明了这里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但由于缺少经费,考古人员还从来没有完整地发掘过一座墓葬,这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是一大缺憾。

同时,有关专家也建议,要使吐蕃古墓得到最好的保护,就应借鉴国内许多成功的做法,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据青海省文物局副局长马伟民介绍,为保护吐蕃古墓而兴建的都兰吐蕃(吐谷浑)文化保护中心将于年内完工,保护中心建成后,不仅有利于考古工作者进行长期的分地域考古调查,而且便于得到信息,有力打击盗墓分子。

此外,中心建成后将展出近年来在吐蕃古墓中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使这里成为展示青海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基地之一。

新华网格尔木3月30日电(记者文贻炜)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热水吐蕃墓葬群,距都兰县城30公里,位于都兰县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其中最大的墓葬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

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都兰县热水乡进行古代文化调查时,意外发现此处古墓群。

最大的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3层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高约1米,宽3米,其上是泥石混凝夯层,以及砂石夯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

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横穿冢丘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

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

墓冢从封土堆顶部往下约6米处,是一座长方形的动物陪葬墓,墓葬四周用石块圈砌而成,墓口以上棚有大型柏木数根,墓内有动物骨架若干,计有牛、马、羊、狗、鹿等70多个动物尸体。

约9米处,有一座十字形陪墓葬,陪葬墓南北长21米,东西宽18.5米,由墓门、照壁、东室、西室、中室、南室等组成,各室均有开门,并有回廊相连。

中室为木棺室,其余各室均为石室。

其中,东室葬有许多兽骨,西室储有大量兽骨,中室和南室出土有大量的毛、丝织物,以及各类木结构物品。

在回廊中也挖出大量的木件,以及丝、毛残片,可见随葬品之丰富。

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古代皮靴、古藏文木片、古蒙古族文木牍、彩绘木片,以及金饰、木碗、木碟、木鸟兽和大量绚丽多彩的丝绸遗物。

这些丝绸遗物质地良好,图案清晰,花纹艳丽,色泽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丝绸品种有绵、绫、绢、刺绣等。

图案有各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车马人物等。

其中佛像、人物射猎、西域人图像、织锦袜等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珍品。

粮食陪葬品只有显贵墓中才有发现。

这一墓葬群的发掘,对研究吐蕃文明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对藏族族源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被文化部认定为我国1983年六大重要发现之一。

90年代考古发掘中又有新的成果,成为1996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距西宁750公里。

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盐层厚约为2—20米,面积5800平方公里,海拔2670米。

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还出产闻名于世的光卤石,它晶莹透亮,十分可爱。

伴生着镁、锂、硼、碘等多种矿产,钾、盐资源极为丰富。

“察尔汗”是蒙古语,意为“盐泽”。

盐湖地处戈壁瀚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份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

因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

盐湖周围地势平坦,荒漠无边,但风景奇特。

整个湖面好象是一片刚刚耕耘过的沃土,又像是鱼鳞,一层一层,一浪一浪。

遗憾的是土地上无绿草,湖水中无游鱼,天空上无飞鸟,一片寂静。

风和日丽时,浩瀚的湖面如同一个巨大的宝镜,放射出银色的光芒,热气腾腾,波光闪烁,真似碧波万顷的海洋。

您若有幸,还会看到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令人神情恍惚。

湖中的盐花,晶莹透明,千姿百态,有的像珊瑚、宝塔、花朵,有的似星座、象牙、宝石,令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被誉为蓝色的花。

置身于花丛中,使人遐想无边,仿佛在仙境中漫游。

湖中还出产被誉为“盐湖之王”的珍珠盐,颗颗纯白如雪,粒粒莹洁如玉。

湖上现已建有中国最大的年产100万吨的青海钾肥厂。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盐湖上还有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穿行而过,是一座浮在卤水上的“万丈盐桥”,公路和铁路是格尔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和青藏铁路的一段。

最佳旅游季节:每年4—10月。

交通工具:火车、汽车。

柴达木盆地,内湖泊甚众,但受最近地质时期内气候干旱的影响,许多湖泊强烈蒸发而日趋枯缩,它们中或为高矿化盐湖,或已消亡而成为富含大量盐类沉积的泥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