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

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

行为成分——反映了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 德规则诱惑时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 方式。
意志成分——儿童是如何抵御诱惑,调节自己的道 德行为,使之符合外界或内心的道德标准。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儿童自身生理发展的成 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步形成了对规则、法律 等的道德概念的理解,他们会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道德 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比如:忘记帮妈妈拿面包的行为,是在妈妈需 要帮助时没有提供帮助,那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惩 罚措施,即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拒绝,让其意 识到错误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犯错。
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 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200美 元),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倍(2000美元)。病 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1000美 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 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 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
(1)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
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 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 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
Q:“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为什么”?
故事
母亲让孩子拿午餐用的面包,这个孩子没有 去拿,结果午餐时没有足够的面包可吃。
Q:如何惩罚?—— 第二天不许骑木马? 或者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拒绝帮助?
通过一系列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 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 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经历了一个前道德前段和两个道 德阶段。
(2)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人 们可以主观地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 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 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也可以违反 规则。
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 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
个体已经深 刻地认识到规 范本身的价值, 将规范内化, 作为个人的价 值体系的一部 分。
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通常从品德的四个心理成分来 探讨儿童的道德发展。这四个成分分别是:
认知成分——儿童是如何获得是非观念的,以及他 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推理,从而做出道德决策的。
情感成分——儿童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 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儿童道德思想或行动 的情感因素。
事中主人公错误责任的认识。
故事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 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 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 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 只杯子都撞碎了。
故事B
有一天,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在母亲外出时, 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 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 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 应该受惩罚吗? 肯定要受到惩罚,因为他违反了规则,不论他的理 由有多么正当。
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 (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
听完上述的对偶故事——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 他们认为应当要惩罚约翰,因为他打碎了15只杯 子,比亨利的一只杯子要严重多了。
小学生品德发展
钟晓琳 首都师大初教院 lark856@
第三讲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点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 了解道德品质发展的四个方面(道德的认知、
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成分); 掌握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
发展的理论; 从整体上描述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
当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他们便 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前进了一步,由此一步一步走向道 德成熟。
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观察和访谈,考查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 如询问儿童“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都必
须遵守吗?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吗?”
对偶故事法,考察儿童对行为责任的判定。 向儿童讲述两个相似的犯错故事,询问儿童对故
在惩罚方式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倾向于采用抵 罪式的惩罚,即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措施与 行为之间没有关联。
比如,忘记拿面包的孩子,如何惩罚?
家长就罚他不能骑木马,或者打骂一顿。
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相信内在的公正,也就 是简单的因果报应,他们认为一旦违反了社会 规则就难免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
比如,一个人在经过一片果园时,偷摘了苹果, 接着在经过一座腐朽的木桥时,掉进了河里。儿童 会认为“掉进河里”就是对偷摘苹果的惩罚,即使 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和行为的发展特点。
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 程。通常而言,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
依从
认同
信奉
个体并非真心 愿意,而是出于 外在的奖励或惩 罚而遵守道德规 范。其道德行为 会随着外部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个体在认识、情 感和行为上与规范 保持一致,从而自 愿地遵守规范。这 一阶段的个体能自 觉、主动、一贯性 地表现出道德行为。
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 动机来判断对错。
比如:对偶故事中的亨利更坏,因为他是偷吃果酱, 动机不良;而约翰虽然打破了15只杯子,但他是 无意的。
在惩罚措施方面,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认识到惩 施,让犯错者意识 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减少错误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