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的必要性與發展
風險的定義:投資報酬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投資報酬的結果(outcome)不是唯一,預期報酬不等於實際報酬。
企業風險種類:執業風險、策略風險、財務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的演變:
‧金融自由化-市場波動加劇
‧金融商品的多元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興起
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的發展
金融風險事例:
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鉅額損失案例
資料來源:Jorion(2000)
風險管理的發展:機率預測→保險→風險分散→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整合(風險值(Value-at-Risk; VaR))
風險管理分析工具的發展
資料來源:Jorion(2000)
風險管理程序:
辨識認知風險來源(identify risk)→衡量風險暴露(measure risk exposure)→控制風險(risk control) 的過程。
風險管理目標-選擇願意承擔的風險型態、程度多少,對於不願承擔的風險進行消除移轉。
控制風險暴險額於可承受之範圍內,並有效運用及分配管理資本,在承擔一定程度之市場風險下達成盈餘目標,達報酬與風險之間的平衡。
金融風險的種類:
1.信用風險(credit risk)
交易對手違約或發行人信用狀況改變所產生的風險。
發行人信用風險(issuer credit risk)、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
2.市場風險(risk)
指因市場風險因子(Market Risk Factors) 如利率、匯率、權益證券價格、信用價差、相關係數或波動度之變動,造成對交易部位價值下跌之不利影響。
權益證券風險(equity risk)、利率商品風險(interest rate risk)、外匯風險(foreign exchange risk)、商品風險(commodity risk)
一般市場風險(general market risk)、個別市場風險(specific market risk)
3.作業風險(operation risk)
因不當的內外程序、人為、系統等導致企業損失。
4.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資產的所有人無法在短期內以合理價格出售資產,而必須低價賣出或根本無法成交的風險。
5.法規風險(legal and regulatory risk)
因法令規範相關問題導致企業損失。
金融管制與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金融管制種類
1.利率管制
2.外匯管制
3.設立管制
4.經營業務管制
5.持有部位限制
6.適足資本管制
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deregulation(liberalization))
放寬或解除以上金融管制措施
銀行資本管制、風險管理與巴賽爾協定(Basel Accord)
銀行資本管制:
銀行資本:優先吸收經營損失,保護存管人,具共同保險機制(coinsurance)。
1.單一資本比率管制(uniform capital ratio regulation;UCRR):
限制銀行財務槓桿對報酬、風險的擴大效果。
2.風險基準資本管制(risk-based capital regulation; RBCR)-巴賽爾協定
考量銀行資產組合風險計提銀行的適足資本,成為國際金融監理、風險管理的規範準則。
巴賽爾協定(Basel Accord)沿革
‧由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Settlement; BIS) 金融監理委員會提出。
(國際清算銀行BIS位於瑞士境內的巴賽爾,巴賽爾是一古城,近德國、法國、瑞士三國交界) ‧以風險為基準的資本適足要求,目的在於:
1.維持資本適足資本
2.創造銀行國際公平競爭環境
變革架構
適足資本: 資本適足→風險基準資本管制
風險衡量計提資本方式:漸趨精準
標準法(standardized approach; SA)即堆積法(building block method)→內部模型法(internal model approach; IMA)、內部評等法(internal rating based; IRB)
基礎模型(basic model)→進階模型(advance model)
風險涵蓋範圍:逐步擴大
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作業風險
1988舊巴賽爾協定(Basel Accord)-Basel I
風險資產:表內(on balance sheet)表外(off balance sheet)信用風險資產。
風險衡量:風險權數(risk weight)
計提資本方式: 標準法即堆積法(building block method)
風險基準資產總額=
: 第i 種風險性資產總額。
第i種風險性資產的風險權數,風險愈高的資產風險權數(資本計提率)愈大。
The Cooke Ratio(銀行自有資本適足率):
資本=第一類資本()+ 第二類資本
1988巴賽爾協定(Basel Accord)之批評:
1.未考慮銀行的投資組合效果
2.未考慮風險管理技術效果-部位對沖(淨部位)或擔保品效果
3.未考慮市場風險(外匯、利率自由化、衍生性金融商品興起)
4.未考慮期限效果
1996巴賽爾協定(Basel Accord)修正案
‧納入市場風險
‧提出內部模型法-風險值(Value-at-Risk; VaR)模型衡量銀行投資組合風險,風險值
(VaR)成為新興衡量金融風險的工具。
2004新巴賽爾協定(New Basel Accord; Basel II)
‧信用風險採內部信用評等法(IRB)
基礎模型(Foundation IRB; FIRB)、進階模型(Advance IRB; AIRB) ‧納入作業風險
基礎法(Foundation Approach)、進階法(Advance Approach)
‧提出金融監理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Pillar I)資本適足管制
第二支柱(Pillar II)金融監理
第三支柱(Pillar III)市場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