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代代传-------浅述对联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对联有关知识;能简单对联练习,提高语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语: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对联知识,文化奇葩;爱祖国,就从了解、学习、传播祖国的文化吧,本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既熟悉又有趣的对联天地。
二、对联知识定义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三、生活处处有对联
古有记之:《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今有传承:
1、贺联。
a.婚联: 男好女好百年好;天和地和万载和。
b.春联: 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
c.寿联:青山不老人长寿;华夏长春花永红。
D.新居联: 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
2、挽联:姓在名在人不在,思亲想亲不见亲。
3、交际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书赠青年)
(交际联地般不张贴在门边,多数是挂于房内的,有时也不张挂,只题写在赠书等物上。
)
4.名胜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
(西湖三潭印月)
(名胜联是为名胜古迹题写或题刻的对联。
)
5. 行业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悉架上药生尘。
(药店)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四、对联历史源远流长。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
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对联的基本知识
1、从外观看上下句字数相同。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
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如:死;生。
(隐喻“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又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根据内容来讲,上下联内容相关,思路相近或正或反。
正对: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墙上芦苇头重尾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
”
3、根据格律来讲,分为严对(讲究词性、音韵)和宽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严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结构、平仄相同,比如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
宽对:词性、音韵、结构接近即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甚至字数可以不等(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人写了一幅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六、传承文明可借鉴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七、有趣的对联故事
1、闭门推出窗前月,一石冲起水中天;
2、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4、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八、小试牛刀-----我来试试
1、生活常见: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2、身边对联:
草----------- 花
绿草----------红花
雨润绿草--------------风拂红花
静听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
3、跃跃欲试:风------雨
狂风------暴雨
吹狂风------下暴雨
山上吹狂风------地面下暴雨
山上吹狂风草木东倒西歪------地面下暴鸡鸭上窜下跳
九、结束赠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走进了她的方寸之间,古语说的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苦不累,劳动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
(2012年6月27日学校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