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马原考点整理

南京大学马原考点整理

⻢原考点名词解释1、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资本 资本是⼀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产关系中是⼀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

3、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阶级(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定的社会⽣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部分是在法律上明⽂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取得归自⼰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集团,由于他们在⼀定的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个集团的劳动。

5、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用来满⾜⽣产者自身需要的,⽽是要满⾜别⼈、社会需要的。

)6、发展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7、⽣产关系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8、理性认识 ⼈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种能⼒,更准确地说是⼀种欲望,是我们⼈类⼼中⼀种想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及其物自体的欲望。

9、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产⼒⼀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与“上层建筑”相对。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导论:⻢六点三贡献1、创建⼀种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2、创建剩余价值学说(意义,解释资本主义的运⾏秘密,确认资本主义的剥削特征;撕开资本主义神圣面纱,指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对资本主义社会进⾏深刻批判——物化/商品拜物教明晰为什么资本主义要“灭亡”,根源在于基本⽭盾不可调和——经济危机。

)3、引⼊阶级概念、创建阶级⽃争理论三影响4、指导建立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类社会的历史进程5、帮助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独立、富强两⼤目标6、对未来⼈类社会还将产⽣重⼤影响本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党性原则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即物质与意识的先后关系问题。

⼀般来说,坚持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理论被称之为唯物论,⽽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意识决定物质的学说属于唯⼼主义哲学。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般来说,认为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学说称之为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的称之为不可知论。

⼆、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1、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把原⼦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延性、不可⼊性和不可分性)当成⼀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和根本属性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是指物质运动在⼀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的关系(1)区别: 运动是⽆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相对的。

(2)联系: 在相对静⽌中有绝对运动的⼀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的⼀面,即动中有静.4、事物之间的样态: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种瓜得瓜。

(3)、联系的普遍性①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②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整体。

(4)、联系的多样性【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必然、偶然】5、事物的趋势:永恒的发展发展的定义: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1)、对立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盾律)事物运动的本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形成了事物的内在⽭盾。

⽭盾就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的关系。

简⾔之,⽭盾就是对立统⼀。

事物内部的⽭盾是⼀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 ⼒,⽽其他因素只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即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如⼀定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呢孵化为小鸡,⽽⽯头永远⽆法孵化成小鸡。

①、⽭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a、⽭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盾,⽭盾⽆处不在;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终的⽭盾运动,时时有⽭盾,⽭盾⽆时不有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盾。

”b、⽭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包含三种情形:⼀是不同事物的⽭盾各有不同特点;⼆是同⼀事物的⽭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如何理解⽭盾的特殊性:1、⽭盾性质的特殊性。

运动取不同形式,具有特殊⽭盾2、⽭盾地位的特殊性。

根本非根本,主要次要,主次⽅面3、⽭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非唯⼀性)c、⽭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者⼀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盾的基本属性⽭盾的同⼀性:⽭盾双⽅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盾的⽃争性:⽭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b、同⼀性和⽃争性的关系区别:⽭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联系:同⼀之中有⽃争,同⼀性不能离开⽃争性⽽存在;⽃争之中有同⼀,⽃争性也离不开同⼀性c、⽭盾的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盾双⽅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盾双⽅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盾双⽅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盾的⽃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盾的⽃争性促使⽭盾双⽅的⼒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盾的⽃争性引起⽭盾双⽅的转化,推动事物发⽣质变。

e、⽭盾双⽅既同⼀又⽃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认识世界⼀、两种错误的认识论和能动的反映论1、唯⼼主义认识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主义认为⼈的认识是主观自⽣的,是“内⼼反省”的结果,是⼼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主义则认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承认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它们认为这种反映只是⼀种⽣物学意义上的作用,如同动物的感觉和⼼理活动⼀样,是⼀种直观、机械的被动反映,世界难以被认识。

3、马克思主义引⼊了实践的概念,创建了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指⼈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2)反映具有创造性,指在反映过程中,不仅有⼈对对象信息的接受,⽽且还有⼈对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演、重组、整合和建构。

⼆、实践与认识1、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反映过程实际上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没有脱离实践活动的抽象认识,或者说脱离了实践活动的认识没有意义。

2、实践是能动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础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3、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准确地认识世界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实践到认识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认识到实践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法即⼯作⽅法,⽅法是理论的具体化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产⼒与⽣产关系1、⽣产⼒是⼈类在⽣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量2、⽣产⼒的要素:①⽣产资料(⼈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是⼈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具。

②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们在⽣产过程中进⾏加⼯的东西。

包括天然的和⼈⼯的两部分。

)③劳动者(具有⼀定⽣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产实践活动的⼈。

)3、科学技术是第⼀⽣产⼒①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和巨⼤进步②科学应用于⽣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幅度提⾼管理效率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地提⾼劳动⽣产率4、⽣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5、⽣产关系结构:(⽣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是区分不同⽣产⽅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①⽣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②⼈们在⽣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关系6、⽣产⼒与⽣产关系⽭盾运动规律①⽣产⼒决定⽣产关系a、⽣产⼒状况决定⽣产关系的性质b、⽣产⼒的发展变化决定⽣产关系的变⾰②⽣产关系反作用于⽣产⼒a、⽣产关系适应⽣产⼒状况,促进b、不适应,对⽣产⼒发展其阻碍作用7、理解⽣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1、⽣产⼒影响⽣产关系的说明①⽣产⼒是从根本上影响⽣产关系,其过程曲折、反复,反对直接对应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