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_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2.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3.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过程: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里,从小没有接触农业生产等活动,对植物的种植普遍缺乏经验,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因此在学习中对于根吸水还是叶吸水产生歧义,需要教师对于吸水的前概念要在教学中进行阐述。

同时,在本节学习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一生》时,已经认识了叶、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
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以水分如何进入植物体内为主线,由探究水对于植物体的作用一探究吸水的主要器官一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这样环环相扣,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两个重点内容展开的。

在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如我们给植物浇水的部位是根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但是也有同学提出叶片也能吸水,引入了观察小麦的根和冬青的叶片,通过对比两者结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分析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进一步探究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通过实际观察和估算小麦幼根根毛的数量,结合小资料,思考分析大量根毛对根部吸水的意义。

该环节不足是探究过程时间有点紧,总结完师友交流整理效果会更好。

环节二水分的运输途径,课前帮助学生准备好冬青枝条,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横切和纵剖,有利于学生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感知导管贯穿于植物体的各器官。

环节三用文字箭头写出水分到达植物体内的途径,水一根毛一根的导管一茎的导管 -叶、花、果实。

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的掌握。

最后以珍惜水资源结束本节课。

课后收拾好实验材料用具,培养
了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的运输途径”,其中根的吸水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下节课中绿色植物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知识基础。

为了达到“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安排了“资料分析”这项活动。

资料中依次呈现植物体各部分结构中所含水分的数据、浇灌萎蔫的花卉后引起的生理变化、实际生活中农民伯伯选择施肥的时机,其目的是通过资料分析进行思考讨论,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归纳出水对植物生活的作用。

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要达到理解水平。

在“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和“水分的运输途径”部分,教材安排了两个“观察与思考”和一个“小资料”,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堂检测
1.水分进入植物体以后的运输途径是()
A 在筛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B 在筛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C 在导管中,沿着“叶→茎→根”的方向运输
D 在导管中,沿着“根→茎→叶”的方向运输
2.成熟区最明显的特征是()
A 根部变粗
B 有大量根毛
C 颜色变深
D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3.导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是()
A 有机物从上向下
B 有机物从下向上
C 水和无机盐从下向上
D 水和无机盐从上向下
4.关于导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导管是中空的长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
B 导管分布于根尖的各个部分
C 成熟的导管细胞是死细胞
D 导管具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5.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是从茎的什么结构里渗出来的?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后反思
一节课结束了,我回顾了自己从教学设计到备课以及到讲课的全过程,既有收获、遗憾,也有思考和困惑。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反思。

一、收获:
1.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目标:
(1)五彩菊花的培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驱动问
题情境的设计,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红墨水通过导管进入植物体内,激发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

(3)学生课上分工合作、实验操作,课堂展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和资源无处不在,要做“有心人”学会关注和善于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培养探究新知的能力。

2.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更是生命化课堂的核心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本节课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完成整节内容的学习,所以学生活动贯彻始终。

因此每位学生整堂课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所以积极性特别高涨。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较容易理解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2)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的教学新理念,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

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张,有个别不知从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介绍,也学到了知识。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时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怎样的教学设计去达成三维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我对本节课的关注点。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了不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顺序做观察种子根的实验、归纳根毛的数量;设疑引导学生讨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教师提出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观察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同学之间积极配合,本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从课堂效果看,整个课堂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时而轻松愉悦,时而严肃认真的氛围,整个的教学设计适合这节课的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课标分析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一节新教材突出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学习重点。

生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内容是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一节内容。

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合作,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