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
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
制”学校在英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会分别成立了推广“导生制”学校的“兰卡斯特协会”和贝尔的“贫民教育
促进会”,使“导生制”学校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6.“新大学运动” (1)形成原因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 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2)伦敦大学的建立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1829年,
【例题4.1】名词解释:导生制学校(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2年真题) 【参考答案】导生制学校是指采取导生制教学方法的学校。导生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 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卡斯特制。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师资 是个问题,于是教会人士在伦敦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 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存在 着其他种种弊端,因此,后来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国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立了国王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相比,国王学院除了在宗教教学问题上与其存在分歧外,这两所学院开的
课程大多相同。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851年,约有60所医学院和29所普通学院附属于该大学。到19 世纪末,它仍属于一种考试机构,学位向所有附属和不附属于它的学院开放。 (3)新大学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
7.大学推广运动 (1)何谓“大学推广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和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 学生。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50年代以后在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2)意义 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中下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课 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4.2】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 等教育的机会,史称( )。 B.新大学运动 D.大学推广运动 A.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 C.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 【答案】D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5.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国家干预教育的起因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很少干预,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 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特提出了由政府在每个教 区设立国家管理的学校的《教区学校议案》。议案虽没有通过,但引起社会的重视。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了调查 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教育补助金”法案的颁布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资助发展初等教育。尽管款项主 要由宗教团体负责,但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1839年,英国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 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局,管理有关初等教育的事宜,这是英国政府第 一个教育管理机构,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1.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 17~18世纪,法国中央政权尽管也对教育进行干预,但各级学校始终掌握在不同教派手中。法国当时信奉新教 的胡格诺派和冉森派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 这一时期对法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按照 胡格诺派的惯例,每建立一座教堂,就要举办一所初级学校。因此,胡格诺派在许多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初级学校。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2.“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与耶稣会学院 (1)“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 胡格诺派等新教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早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 尔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 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为了适应初等教育的发展,“基督教学校兄 弟会”还在欧洲创办了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讲习所。 (2)耶稣会学院 在1618~1746年间,由耶稣会创办的学院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稣会学院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 古典语言、哲学和神学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耶稣会学院在管理、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些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对不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罚款。学生在校主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和唱歌。在
中等教育方面,胡格诺派创办的学校被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古典语言和法语。 (2)冉森派的教育活动 冉森派的教育活动也主要在小学和中学,并对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重要的思想。1637年,冉森派办了 “小学校”和“大学校”。“小学校”一般指初级学校,但高于一般小学的水平。“大学校”属于中等学校。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2.公学和文法学校 公学和文法学校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具有中等教育性质。 (1)公学 公学一般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文法学校。修 业年限一般为5年。英国著名的公学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2)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与公学一样,修业年限也为5年。文法学校比较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 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17~18世纪,近代课程还没有引起文法学校和公学的重视,因而遭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19世纪以后,改革 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学园 学园是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由于非国教派(清教)受到国教派的压制,17世纪,英 国出现了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称为“学园”。学园的产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英国诗人弥尔顿 (1604~1674)在1644年就指出,应当在各城市兴办学园。他主张,学园除传授古典知识以外,还应传授农业、政 治、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科目。当时的学园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学园在17世纪中后 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学园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而且对美国中等教 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8.1870年《初等教育法》 (1)法案产生的原因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 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2)法案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②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③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 ④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⑤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3)法案产生的意义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 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3.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它不仅决定了法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对法国 和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大革命期间教育计划和方案的产生 在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反封建专制方面一派比一派更为激烈。在1791~ 1793年间,他们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即塔列兰的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 纲要和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另外,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 (2)各种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基本内容
响,还流传到欧美各国。
(2)“导生制”学校 星期日学校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对师资问题的重视。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1753~1832)在印度, 兰卡斯特(1778~1838)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 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导生
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英国新大学运动改变了英国高等教
育的传统,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 高校大门。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①在教育上,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和亲切的谈话来教育学生。
②在教学上,冉森派强调法语的地位。 ③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反映了法国近代教育早期发展的重要特色。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1)星期日学校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1735~1811)首创 “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最初仅教阅读《圣经》, 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由于星期日学校利用休息日把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星期日学校不仅在英国产生了重要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