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


肾毒性
膀胱炎
血性坏死 性膀胱炎
顺铂的肾 毒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水肿, 临床表现为用药后3~14天血肌酐升高。
(四)心脏毒性
• 蒽环类药物是引起心脏损害的最主要 药物,尤其是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 性有急性、慢性两种。11%的病人接 受阿霉素后可出现急性毒性,表现为 非特异性心电图变化如T波平坦、STT段压低和偶发室早。
(十)第二恶性肿瘤
随着抗肿瘤治疗的改善,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明 显延长,对与化疗有关的第二恶性肿瘤的认识 逐渐加强。化疗后发生第二恶性肿瘤,主要是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调查表明, 烷化剂和亚硝脲类累积用量越高、用药时间越 长、AML的危险性越大,其中瘤可宁或米法兰 引起的白血病的危险性最高,其次为噻替哌、 环磷酰胺。
(六)皮肤损害
1.脱发 最常引起脱发的药物有阿霉素,表 阿霉素,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 氮芥、氨甲喋呤、足叶乙甙、威猛、氟尿嘧 啶,长春花碱,长春花碱酰胺、丝裂霉素等, 这些药物常可引起部分头发或全部头发脱落。
• 其次有顺铂、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博来霉素、巯 嘌呤等药物,可引起少量或部分头发脱落。化疗药 物所致脱发的程度不仅与药物种类有关,还与药物 的剂量有关,每次给药剂量越大,脱发越重。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
献给正在与肿瘤抗争的朋友和亲人。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
1 2
骨髓抑制
消化系统毒性
3
泌尿系统毒性
4
心脏毒性
5
呼吸系统毒性
6
皮肤损害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
7
神经毒性 过敏反应
8
9
性腺毒性

10
第二恶性肿瘤
11
靶向性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 结
12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
• 临床使用的抗癌药物的选择性不高,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 胞,特别是增殖旺盛的细胞具有损害 作用。
靶向性药物的毒副作用
• 单克隆抗体药物 • 单抗药物对肿瘤的治疗主要优点是具 有出色的靶向性,即这种治疗药物只 在病患处聚集起作用,选择性杀伤靶 细胞,因而可降低药物剂量,减少毒 副作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 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 ,HAMA)反应,因此抗体人源化、抗 体高效化以及抗体小型化均是抗肿瘤 抗体药物研究急需解决的课题。
(三)泌尿系统毒性
• 1.肾毒性 许多抗肿瘤药物及其代谢物以 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肾脏容易受到损害, 可在用药时即刻发生,也可在长期应用中 或停药后延迟发生。容易发生肾毒性的药 物有顺铂、大剂量甲氨喋呤和链脲霉素。 长期应用容易发生肾毒性的有丝裂霉素、 亚硝脲类。 • 顺铂的肾毒性最为突出,肾脏毒性是此 药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肾小管 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水肿,临床 表现为用药后3~14天血肌酐升高。
(七)神经毒性
抗癌的神性毒性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 周围神经病变及急、慢性脑病。
(八)过敏反应
• 许多药物可引超敏反应,有时情况发生突然,甚至 危及生命,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并成为限制 性毒性的药物为左旋门冬酰胺酶、泰素。 • 左旋门冬酰胺酶可引起威胁生命的抗原抗体过敏反 应,临床表现为喘鸣、皮疹、血管水肿性肢体疼痛 、低血压等。高危因素有既往其他药物过敏史、重 复用药、连续应用超过15次或停药2周后第二次应 用时,剂量超过6000IU/ m2以上。静脉用药较肌肉 注射发生率高。 紫杉醇是目前认为较有效的抗癌 新药,但应用时可以引起过敏反 应。临床表现为I型过敏反应,表 现为哮喘、血管水肿、低血压。 发生过敏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溶 解剂——蓖麻油引起。
(三)泌尿系统毒性
2.膀胱炎 引起膀胱炎的主要药物是环 磷酰胺和异环磷酸胺,这二种药物在 体内代谢产物丙烯醛是引起膀胱上皮 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通常在静脉给 药,尤其是大剂量的给药后早期发生。 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膀胱炎。
(三)泌尿系统毒性
许多抗肿瘤药物及其代谢物以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肾脏容易受 到损害。
(一)骨髓抑制
• 1.粒细胞减少 • 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 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 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 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有些药物如长春花碱、甲 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 ,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而丝裂霉素、卡 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 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 期毒性作用。 •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感染,严重感染与粒细胞减少 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 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 用。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 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 感染的机会明显,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 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 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 物。
(六)皮肤损害
• 2.药物局部反应 • (1).栓塞性静脉炎 有些药物由表脉给药时,常可引起静 脉炎,表现为静脉部位疼痛、发红,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和 静脉栓塞。预防方法最好通过莫菲氏滴管将煞费苦心物冲入 ,然后滴入大量液体以减少药物对静脉刺激。 • (2).局部组织坏死 当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入皮下,可表 现训轻度红斑、局部不适或疼痛、组织坏死和皮肤溃疡等。 药物外渗的预防最为重要,注射此类药物要由经过训练的人 员操作,应选择暴露的大静脉,必要时可行静脉插管。一旦 外渗,应及时给予局部封闭,有些药物可适当选择其解毒剂 ,如蒽环类药物可二甲亚砜外敷,丝裂霉素外渗可用VitB6局 部注射等等。 • 3.色素沉着 BUS(马利兰)、CTX、DTIC、ADM、 5FU、PYM、BLM易引起色素沉着和皮炎,其中5FU可引起 全身性皮肤色素加重和注药血管外皮肤色素明显加重或见红 斑,CTX和BLM可引起甲床色素沉着和指甲变形,化疗后冲 洗血管可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减少血管外皮肤色素加 重的发生率。
•40%~50%的女性病人发生卵巢功能障碍。化疗 对青春期前的患儿的性腺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据报道,青春期前接受环磷酰胺400mg/kg的患者 ,30%发生性功能损害,化疗药物主要损害生殖 上皮,对间质细胞影响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化疗 药物特别是烷化剂可明显影响青春期儿童的生殖 细胞产生和内分泌功能,许多男性患儿发生男性 女性型乳房,伴有血清FSH和LH水平升高,血清 睾酮水平降低。化疗对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卵巢影 响资料很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女孩接受 VCR、MTX化疗后,80%以上卵巢功能正常,提 示未成熟的卵巢对细胞毒性药物相对不敏感。
(一)、骨髓抑制
• 2.血小板减少 • 临床上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严 重出血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当血小板 低于2万,内脏出血的危险性加大; 当血小板低于1万时,容易出现中枢 神经系统出血、胃肠道大出血。
(一)骨髓抑制
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且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由 于血细胞半衰期不同,化疗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 之,而贫血发生较晚。 骨髓抑制
•这种急性毒性与阿霉素的 总剂量无关,而且时间短暂 ,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连 续应用阿霉素达到一定剂量 时可出现慢性严重的损害, 表现为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心 肌病。
(五)呼吸系统毒性
• 引起肺损伤的抗癌药物种类繁多,目前已涉及每一类化疗药 物,如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马利兰、甲氨喋呤等等。抗癌 药物引起的肺损害按病变性质主要可分为以下二类: • 1.肺嗜酸细胞浸润综合征(PIE) 属于过敏反应,表现为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末梢血嗜酸细胞增多的急性肺病损害。 临床常见于博莱霉素、甲氨喋呤和甲基苄肼。患者在用药数 小时至数日内出现急性发作,一般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不 明原因的干咳和发热。化验检查可见周围血嗜酸细胞增多, X线表现为两肺间质浸润,大多数表现为双侧弥漫性斑点状 病变,呈外向性分布。一般预后尚可,停止化疗和给予糖皮 质激素及抗过敏药后可迅速消退。 • 2.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表现为进行性活动后呼吸困难、 干咳、疲劳和不适。预后较差,且停药后症状呈进行性不可 逆者较多。临床上多见,几乎见于所有导致肺损害的抗癌药 物。
(二)消化系统毒性
• 1.恶心呕吐 是抗肿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而 常见的并发症,几乎所有的化疗药有致吐 潜能。严重的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 调、衰弱,甚至使患者拒绝再次治疗,呕 吐的机理为:①化疗药物直接刺激胃肠道 引起呕吐;②化疗药物可引起肠壁嗜铬细 胞释放5-HT,后者作用于小肠的5-HT受体 ,通过迷走神经传至位于第四脑室的化学 感受诱发区(CTZ)(5-HT也可直接激活 CTZ的5-HT3受体),CTZ再将神经冲动传 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
(二)消化系统毒性
• 2.粘膜炎、腹泻、便秘 化疗药物容易引 起口腔炎、口腔溃疡、唇舌损害、食道炎 。最常引起粘膜炎的药物是甲氨喋呤、抗 生素类和氟脲嘧啶。 • 最常引起腹泻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类 (包括优福啶,嘧福啶,氟铁龙和希罗达 ),氨甲喋呤,阿霉素,阿糖胞苷和顺铂 等,尤其是当药物剂量提高时,更容易发 生严重腹泻;氟脲嘧啶大剂量或连续用药 可导致严重腹泻甚至血性腹泻。 • 长春碱类可影响肠道运动而产生便秘,症 状于用药后3天内发生,不一定伴有周围神 经损害。便秘可适当给予轻泻剂。
靶向性药物的毒副作用
(二)消化系统毒性
• 3.肝脏毒性 许多抗肿瘤药物在肝内代谢转换,可 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多数以ALT(SGPT)升 高为主, 一般情况下为一过性,发生于化疗后7~ 14天。 • 化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中毒性 肝炎:由于药物或代谢物直接引起急性肝细胞功能 障碍,表现为SGPT升高,可产生胆汁淤积和脂肪 浸润,常见的药物有氨甲喋呤、左旋门冬酰胺酶、 阿糖胞苷、足叶乙甙等;②静脉闭塞性肝病:由于 肝静脉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形成和肝细胞坏死,造 成肝小叶小血管闭塞、静脉回流障碍,表现为 SGPT升高、腹水、肝肿大和肝性脑病,常见的药 物有氮烯咪胺、6-巯基嘌呤、放线菌素等;③肝纤 维化:甲氨嘌呤如长期应用可导致纤维化,尤其是 牛皮癣患者和老年病人多见,这种纤维化可导致肝 硬化,长期小剂量给药较大剂量脉冲治疗更易发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