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一、导入
苏轼在《与程全父》写到,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一代文豪苏轼在被贬琼州的日子里,随身携带的书只有两本,一本是《陶渊明集》,另一本是《柳宗元集》。

柳宗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文人?他又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能让苏轼把《柳宗元集》“常置左右”,目为一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字缝里去感受他的灵魂。

二、读文赏景
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潭在作者的妙笔下熠熠生辉。

请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柳宗元的眼中的小石潭。

很好,以其境过清。

1.请同学们用“清”组词。

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清澈、
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凄清、清丽、
2.众人拾柴火高,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用清赏读文中之景。

““隔篁竹”“伐竹取道”,小石潭隐藏在幽幽翠竹之中,似乎与世隔绝一般。

这是清幽、清静的小石潭。

3.“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脆悦耳;
4.“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有清凉之感,让人望而生寒;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清秀、清丽;
6.“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是桑”,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水色清亮;
7.“坐潭上,凄神寒骨”,是潭石和石潭的清冷;
同学们善于读书,伶牙俐齿,精妙的回答使让文中清新秀丽景致如微风扑面而来。

四、循景探情
古人游览山水时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宗元探山访水,伐竹取道,游玩石潭,寄予何情呢?
1.有同学说“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有同学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神寒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小石潭的环境都凄寒到“骨”和“神”了。

这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啊!作者到底是乐是忧?你认为这里面哪个字或词最能体现柳宗元内心深处的感受?
有人说:乐,有人说:凄寒悄怆
2.世人皆知景美人乐,却不懂他忧为何!让我们知人论世。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己任。

20 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

后,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不料革新失败。

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城两千里以外的永州,这一年,他33 岁。

改革同僚王伾(pí)也被贬,后因病,郁郁而死;王叔文先是被贬,第二年又被赐死。

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

整整十年,他谪居荒僻永州,期间,年近70 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

因“戴罪”之身,柳宗元不能回乡为母守孝。

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

政治上的失意,亲朋的故亡,这种种的变故让他如何不忧?同一个地点,同期,柳宗元还写了另一首诗《江雪》。

请齐读。

看这首诗每句话的首字——千、万、孤、独。

3.万千孤独的柳宗元望小溪源流时“不可知其源”,会联想到什么呢?
是呀!目力所及便是思想之所在,不可知其源一语道破水源的不可寻求,更是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无措呀。

清秀的景色使得小石潭因“秀”而“美”;柳宗元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人因“才”而“美”。

一个“秀美”,一个“才美”,两者都美。

两者都被人“遗忘”了。

一个被“永州之人” “忘”在荒郊野外,一个被“皇帝” “忘”在不长一毛的永州。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小石潭记》的山水之景与人生况味,怎一个清字了得!
五、景中之人
水清鱼乐人亦乐,景幽境清心更忧。

心怀抱负的柳宗元会如何抉择人生呢?像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独乐田园吗?请看屏幕。

柳宗元被贬永州10 年间,广泛研究,撰文著书,还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年仅47岁。

我们看,柳宗元真了不起,他没有躲进小石潭,而是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志向,虽一贬再贬,心中装的都是天下百姓,真是一位志行高洁、不随大流的清士。

六、结语
柳宗元选择自己坚持的人生,并拥有高贵的心灵。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人生呢?这是我们课后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板书设计:
怎一个“清”字了得
——柳宗元《小石潭记》
景:清秀
情:清寂
人:清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