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白细胞检查一、A11、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右移常表示A、病情好转B、预后良好C、预后不良D、机体抵抗力好E、骨髓造血功能旺盛2、白细胞数小于2×109/L,采用下列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A、重新采血复查B、取血量20μl,改为40μlC、可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结果乘2D、结合分类涂片细胞分布综合判断E、减低稀释倍数3、中性粒细胞出现空泡,提示A、细胞发生吞噬现象B、细胞衰老C、细胞分裂D、细胞融合E、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4、退行性核左移提示A、机体的反应性强B、骨髓造血功能减低C、骨髓造血功能旺盛D、预后良好E、感染程度较轻5、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WBC计数值为10×109/L,则WBC计数的真实值为A、4×109/LB、6×109/LC、8×109/LD、10×109/LE、12.5×109/L6、正常人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最为多见的是A、二叶B、三叶C、四叶D、五叶E、六叶7、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百日咳、肾移植术后、结核B、结核、百日咳、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C、肾移植术后、结核、接触射线D、接触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结核E、百日咳、严重化脓性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关于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应激反应B、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C、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D、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粒细胞E、急性溶血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高属反应性增多9、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流行性出血热B、伤寒C、狂犬病D、百日咳E、急性心肌梗死10、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疾病是A、伤寒B、疟疾C、心肌梗死D、过敏性休克E、副伤寒11、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的粒细胞异常形态改变是A、Alder-Reilly畸形B、Dohle小体C、棒状小体D、Mott细胞E、棘形细胞12、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无关A、胞体肿大B、核固缩C、核棘突D、核溶解E、结构模糊13、关于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B、染色呈黑色或紫黑色C、可遍布于细胞核上D、大小不等E、分布不均匀14、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A、Russell小体B、中毒颗粒C、空泡D、Dohle小体E、退行性变15、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A、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B、空泡变性C、中毒颗粒D、卡波环E、核固缩16、不会引起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荨麻疹B、溃疡性结肠炎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急性淋巴结炎E、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7、关于核左移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再生性左移,其白细胞总数增高B、退行性左移,其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C、指外周血涂片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数<5%D、指外周血涂片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幼稚细胞E、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18、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减低的疾病是A、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白血病性淋巴肉瘤B、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接触放射线C、急性大叶性肺炎、结核D、急性大叶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支气管哮喘B、湿疹C、伤寒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肠寄生虫20、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红细胞是A、正常红细胞B、畸形红细胞C、网织红细胞D、有核红细胞E、含氧红细胞21、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2种B、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C、核象变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D、正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2叶的居多E、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约为1:1322、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B、观察手术病人预后C、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D、协助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E、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23、白细胞计数反映的白细胞数量是A、循环池B、成熟池C、边缘池D、分裂池E、储存池24、引起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常见疾病有A、严重传染病、痤疮B、普通感冒、皮肤疖肿C、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D、钩虫病、大面积烧伤E、铅中毒、痤疮25、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是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C、急性溶血D、肺吸虫病E、链球菌感染26、关于Dohle小体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特殊的小红细胞B、血小板的形态变异C、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D、异型淋巴细胞E、吞噬小体27、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同时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常表示A、造血功能衰退B、预后良好C、感染严重D、轻度感染E、感染已近恢复期二、B1、A.分裂池B.成熟池C.储备池D.循环池E.边缘池<1> 、含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的池为A B C D E<2> 、含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的池为A B C D E<3> 、哪种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A B C D E2、A.0.01~0.05B.>7×109/LC.>10×109/LD.0.50~0.70E.>0.05<1>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超过多少,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A B C D E<2>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参考范围为A B C D E3、A.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B.变态反应性疾病C.结核D.伤寒E.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1> 、出现Russell小体的疾病是A B C D E<2> 、出现Mott细胞的疾病是A B C D E4、A.严寒或暴热B.再生障碍性贫血C.剧烈运动D.伤寒E.流行性感冒<1> 、引起暂时性白细胞数量增高的是()。
A B C D E<2> 、引起白细胞数量显著增高的是()。
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答案】C【解析】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答案】C【解析】若白细胞数太低(<2×109/L),可增加计数量(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
3、【答案】A【解析】当中性粒细胞发生毒性变化时,细胞的内部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空泡,提示细胞发生了吞噬现象。
4、【答案】B【解析】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而退行性核左移见于再障、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等。
5、【答案】C【解析】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C,也就是说125个有核细胞中只有100个是白细胞,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是80%。
故尽管WBC计数值为10×109/L时,WBC计数的真实值为实际值,即8×109/L。
白细胞校正数/L=未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6、【答案】B【解析】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为1:13。
7、【答案】A【解析】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8、【答案】D【解析】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
因此D选项的说法错误。
9、【答案】B【解析】白细胞增多包括两类:①反应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等。
②异常性增多主要见于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RBC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10、【答案】C【解析】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11、【答案】A【解析】Alder-Reilly畸形的细胞质内含有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
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也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12、【答案】C【解析】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13、【答案】C【解析】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14、【答案】A【解析】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
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15、【答案】D【解析】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空泡、Dohle小体、退行性变等。
卡波环是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脂蛋白变性物。
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16、【答案】D【解析】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①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②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③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17、【答案】C【解析】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
①轻度左移: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
②中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③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18、【答案】B【解析】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19、【答案】C【解析】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有:①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以及肠道钩虫感染时。
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
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⑤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