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十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返回首页
下一页考值】正常人的粒细胞、淋巴细胞中不能检出NAPase的活性。 【临床评价】在AML及CML慢性期、CML急性变的原 粒细胞中,均不能检出N-APase。但在ALL和CML急淋变 时,原始淋巴细胞能检出N-APase,且不仅在非T-ALL、 非B-ALL的幼稚细胞,就是在T-ALL及具有B细胞标记物 的原始细胞中亦可检出。因此,认为此酶是从未成熟的 白血病性原始淋巴细胞向T细胞、B细胞分化过程中,未 成熟的淋巴系统的细胞标志酶。此外,在鼻咽癌、喉癌 等被认为是病毒感染的肿瘤细胞中,以及与EB病毒有关 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等,均可检出 此酶。
【临床评价】 趋化性是粒细胞到达炎症局部所必需的。本试验是观 察粒细胞向感染灶运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检测方法。趋化 功能异常可见于Wiskot-Aldrich综合征、幼年型牙周炎、 糖尿病、烧伤、新生儿、慢性皮肤粘膜白色念珠菌病、 高IgE综合征、先天性鱼鳞病、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11000)缺陷症、肌动蛋白功能不全症、Chediak-Hisashi 综合征。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临床评价】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除外)可检出较高的 TdT活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时,约有1/3的病 例在原始细胞中能检出高活性的TdT。 2.恶性淋巴瘤中,原始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细 胞中能检出高的TdT活性。 3.此酶检查在研究造血细胞的分化与白血病的关系、 白血病细胞的起源、白血病的治疗药物选择上都有较重要 的价值。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临床评价】 l . 血清溶菌酶含量增高 可见于部分急性髓细胞白血 病。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②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③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2.血清溶菌酶含量减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数减 低,少数正常。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清溶菌酶含量正常, 但急变时下降。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原理】 以3H或14C标记的脱氧核苷三磷酸等的dXTP为 基质,用低聚脱氧核苷(dA)等人工同聚物作为引物, 由于酶反应与引物重合,使基质不溶于三氯醋酸,可用 玻璃纤维盘将其吸附,从未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反应基 质中分离出反应的生成物,计测放射活性。除去不加引 物所测定的内源性反应所引起的活性之后,可测算酶的 活性。 【参考值】 正常人骨髓细胞的活性为dGTP掺入l〓108个 细胞的量为(0-0.09)mmol/L。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T细胞白血病的血象
返回首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 原 理 】 血 细 胞 中 的 酸 性 α- 醋 酸 酯 酶 (ANAE),在弱酸性(pH5.8)条件下能将 基质液中的 α-醋酸萘酯水解,产生 α-萘酚。 产生的 α-萘酯酚再与六偶氮副品红偶联形成不 溶性暗红色偶氮副品红萘酚沉淀,定位于胞质 内酶活性处,呈现单一的或散在的红色点块状 或颗粒状。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酸性磷酸酶染色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临床评价】 l.有助于区分T细胞和B细胞ANAE染色在T细 胞胞质中呈现点状颗粒或大块局限阳性反应中细 胞大多数为阴性反应,偶见稀疏弥散细小颗粒。 2.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 为点状或块状阳性,局限分布;急性粒细胞白血 病细胞ANAE染色大部分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白血病细胞阳性反应较强,为 弥散性分布;急单呈强阳性反应,胞质为均匀一 致的弥散样淡红色或深红色,无点状颗粒。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原理】用P-硝基酚磷酸盐作为细胞碱性磷酸酶总活 性检测的基质,在反应中生成P-硝基酚,测量400nm时的 吸光密度,借以检测出细胞A-Pase的总活性。此外,可 通过CASP作为基质来测定N-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通过酶 反应,生成半胱胺,这是用二硝基苯臵换5-硫-硝基酚酸; 检测412nm的吸光密度,借以检测N-APase的总活性。在 基质液中加人用N-丁醇:水(1:3)的混合液提取粗酶 液,室温下放臵60分钟,记录酶反应,求出酶反应的速 度。一般情况下,N-APase的P-NPP与CASP的水解速度 之比(VP-NPP/VCASP)在1.1-2. 0的范围内,平均为 1.8。因此,N-APase的活性可用 VP-NPP-1.8VCASP求 出,再从VP-NPP计算 N-APase的百分率。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M5骨髓象的墨汁吞噬试验
返回首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原理】 分离白细胞悬液,将待测的吞噬细胞与某种可被吞噬 而又易于查见计数的颗粒物质如葡萄球菌混合,温育一 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可在镜下观察中 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根据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即可 反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五、白细胞趋化性试验
【原理】 在微孔滤膜的一侧放入粒细胞,另一侧放入趋化因子 (细菌毒素、补体 C3a、淋巴因子等),检测离体粒细 胞潜过滤膜到达趋化因子这一侧定向移动的能力。 【参考值】 趋化指数 3 .0-3. 5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节 白细胞代谢及其产物检验
一、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检测 (一)酶标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法 (二)同位素检测法 二、N-碱性磷酸酶检测 三、酸性α-醋酸酯酶检测
返回首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原理】 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是一种DNA聚 合酶,它不需要模板的指导,就可以催化细胞的脱氧核 苷酸,使其转移到低聚核苷酸或多聚核苷酸的3’-OH端, 合成单链DNA。兔抗牛TdT抗体能和人细胞的TdT产生交 叉反应,可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或酶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抗酶复合物在细胞涂片上定位,显示 细胞内的TdT。 【结果】 阳性反应为棕黄色颗粒,定位在细胞核上。 TdT为早期 T淋巴细胞的标志,在正常情况下不成熟的胸 腺淋巴细胞出现阳性反应,正常人外周血细胞中极少或 无活性。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临床评价】 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仅限于成熟阶段,单核细胞幼稚型和 成熟型都具有吞噬能力。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为弱阳 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原始及幼 稚细胞多无吞噬能力,吞噬试验为阴性。急性粒-单核细 胞白血病呈阳性反应,对鉴别有一定价值。慢性粒细胞白 血病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减低。
上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四、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原理】 硝基四氮唑蓝(NBT)是一种染料,其水溶 性呈淡黄色。当被吞入或掺入中性白细胞后,有产生过 氧化物酶的作用,可接受葡萄糖中间代谢产物葡萄糖-6磷酸在已糖磷酸旁路代谢中NADPH氧化脱下的氢,而被 还原成非水溶性的蓝黑色甲颗粒,呈点状或片状沉着在 胞浆内有酶活性的部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阳性 细胞百分比。 【参考值】 正常成人的阳性细胞数在10%以下。若有 10%以上中性粒细胞能还原NBT,即为NBT还原试验阳 性;低于10%则为阴性。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临床评价】 1.用于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异常的过筛鉴别和辅助 诊断儿童慢性肉芽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髓 过氧化物酶缺乏症和 Job综合征,NBT还原试验阳性。 2.用于细菌感染的鉴别 3.器官移植后发热的鉴别 4.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镰状细胞病、恶性营养不良等 NBT还原阳性细胞比例可降低。 5.新生儿、小儿成骨不全症、心肌梗死急性期、淋巴 肉瘤、NBT还原阳性细胞比例可增高。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节 白细胞动力学检验
一、氚标记脱氧胸苷测定 二、泼尼松刺激试验 三、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四、二异丙酯氟磷酸盐标记测定 五、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合成及含量 六、粒细胞抗体检测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参考值】 吞噬百分率(62.77〒1.38)% 吞噬指数1.058〒0.049 【临床评价】 l.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主要见于各种恶性肿瘤,吞噬 率常低于45%,手术切除好转后可以上升,故可作为肿 瘤病人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2.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吞噬率降低,可作为预测 感染发生的概率。并观测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十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返回首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白细胞功能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三、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 四、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 五、白细胞趋化性试验 六、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返回首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一、墨汁吞噬试验 【原理】 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 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人一定 量的墨汁,经37℃温育4小时,涂片染色镜下观察吞噬 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参考值】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74%〒15%,吞噬 指数 126〒60;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5%〒15%,吞噬 指数313 〒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