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差异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差异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差异
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决定了人类众多的语言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不同语言之间就存在着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存在着可供参考的意义.正是由于该意义的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所指意义形象上.思维方式,思维形象的异同会造成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可采取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形象的转换与移植来处理.又因为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 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 只有重视文化内涵, 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 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本文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 理解和思维, 比喻和习惯表达, 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1 词义联想与意象对翻译的影响
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记忆,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不同, 他的心理反映也不同, 在词义联想与意象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 在东方文化中, " 红娘" 一词是指促成美好姻缘的人, 常会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丫环; 而在西方文化中, go- between和match- maker除了表示" 媒人" 的意思外, 还有" 中间人" , " 掮客" 的含义. 人们也就不可能产生类似的文化意象. 可见, 产生词义联想失误或缺乏适宜的文化意象, 就会造成翻译过程中错译或误译的现象. 请看例句:
例1: One eye- 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 says.
这是一句谚语. 如果词义联想不当, 直译为" 一次目睹胜过十次耳闻. " 则译文没有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 在英语中, ten一词除了表示具体数学" 十" 之外, 还用以泛指" 多" 的含义, 所以, 译为" 百闻不如一见" 更为妥当, 贴切.
例2: She is the boss s girl Friday.
这句话的关键是girl Friday一记号, 如果望文生义, 想当然地译为" 情妇" , 就会错译. 在英语中, girl Friday是个成语, 意为" 得力助手" (尤指秘书), 因此, 正确译文是: 她是老板的私人秘书.
2.理解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 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在观察, 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对同一事物, 往往因理解不同, 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 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 但由于理解的差异, 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 请看下列一组单词的英汉对比(参照英语奥林匹克小学四年级分册主编包天仁吉林教育出版社) .
英语汉语
black tea 红茶
black coffee 浓咖啡(不加糖或牛奶)
black eyes 挨打后的黑眼圈
dark eyes 黑眼睛
brown sugar 红糖
blue film 黄色影片
in the black 赢利
in the red 亏损, 赤字
white sale 大减价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elephant 贵而无用的东西
此外, 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 请看例句:
例3. 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
这句话若直译为: " 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 ,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
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 其正确译文应该是: 今天, 无论你怎样出洋相, 都不算过分.
例4.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这也是一个体现为逆向思维的双重否定结构. 如果直译为: " 过高估计这项发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 则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 正确的译文应为: 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只有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细致的了解, 才能避免错译, 误译,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 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 只有深入研究, 对比, 理解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差异, 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 真正达到译文" 入木三分" . 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 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 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 比喻相似的现象, 即比喻的差异. 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
英语汉语
as strong as horse 气壮如牛
as blind as a bat 鼠目寸光
for the birds 对牛弹琴
goose flesh 鸡皮疙瘩
something fishy 蛛丝马迹
as wise as an owl 像猴子一样聪明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lick one s boots 拍马屁
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此外, 两种语言在习惯表达上也有差异, 请看例句:
例5.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
这如果直译为: " 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再想一想吧" . 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 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 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 其正确译法是: 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那你就错了.
例6.When I say Chinese food, I mean Chinese food.
这句话照字面直译为: " 当我说中国菜时, 我是指中国菜" . 这不仅破坏了原句的意思, 也没有将句中特定的表达法体现出来. 如果译为" 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 那就好多了.
4 .宗教信仰与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 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一切, 宗教多有" 圣经" , " 洗礼" , " 修女" , " 教堂" , " 上帝" 等词汇. 而中国人信奉佛教, 道教, 多有" 玉帝" , " 观音" , " 菩萨" , " 佛主" , " 慈悲为怀" 等宗教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 历史典故丰富多彩, 如" 盘古开天" , " 牛郎织女" , " 项庄舞剑" , " 卧薪尝胆" 等等. 在西方文化中, 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 请看例句:
例7.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 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 Thomas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 后来, 英语中使用doubting Thomsa表示多疑之人. 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例8.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来自尘土. 因此, 英语中creation指" 上帝" . 而clay指" 上帝创造的人" . 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 就可将原文译为: 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 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 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才能避免错译, 误译, 使翻译真正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