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课题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者
薛英伟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长度,会求平均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进行评估的全过程。
(2)经历规范的实验过程,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操作,养成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地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教师活动
思考、讨论
回忆
得出解论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复习引出速度、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












二.分组实验,探究问题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全程和前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①.如何组装斜面?
②.如何选取合适的斜面坡度?为什么?
③.测量距离时要注意什么?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______cm,tBC= ______s,VBC=________ m/s.
偏________(填“大、小”)。
明确: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
小车运动的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处理数据,计算出平均速度。
思考、讨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学会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巩固所学,形成能力。
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刻度尺三.实验过程
二.实验原理:v=s/t四.实验总结: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
2.明确注意事项:
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
②.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③.每组的同学各测量一次,并进行比较。
次数
路程s/m
时间t/s
速度v/(m/s)
1
2
3
3.教师巡视指导
提出问题:
观察全程和半程的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交流分析,验证问题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段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学生思考
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引导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收集数据和计算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进而得出变速直线运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的关系。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四.交流评估,讨论问题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3、测量结果是否合理?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利用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和_______。
停表同路段的速度一般不同
教学后记:
教学重点
(1)停表、刻度尺的使用。
(2)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1)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对应。
(2)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斜面(带刻度)、小车、停表、挡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①小车在斜面上做什么运动?
②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保持斜面倾角较小,这样做的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