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第四系第一节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中国第四系的划分目前还有争议,本教材采用的划分方案以2.48Ma为第四纪下限,即2.48Ma、0.73Ma、0.13 Ma、0.01 Ma方案一、中国第四系的划分依据1、据法国对维拉弗朗阶(Villafranchian)的研究可分为三层:6a。
10 K-Ar 上维拉弗朗阶的法年龄为1.3×6a。
10 法年龄为1.8~2.6×中维拉弗朗阶的K-Ar6a。
3.4K-Ar法年龄为×10 下维拉弗朗阶的维拉弗朗阶的中、上部哺乳动物群属于更新统,而下维拉阶则属下上新统。
中国泥河湾组分可为上、下两部份,上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朗动物群中上部相当,下部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弗朗下部相当。
2、在第18次国际地质会议(IGC)上曾提出以“示冷性”Hyalinea lalihic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在北京东郊顺义钻孔深436米处海相层中出现Hyalinea ba lthica 动物群,约2.30Ma (Li 1979,Wang & He 1982、Lin 1983)。
3、中国黄土开始沉积于2.50Ma BP (Friedrich Heller & Liu 1982, Liu & Ding 1982, yue 1982)。
4、中国喜马拉雅山冰川地区测得第四纪下限,贡巴砾岩中部为松山/高斯极性时的界面,约2.40MaB.P. (Wang & Li1982)。
二、中国第四系的划分方案下更新统:1、中国黄土L8~黄土底界(约2. 48~0.73Ma B.P.)午城黄土(L15~黄土底界;2.45~1.15M a),早更新世早、中期黄土地层。
午城黄土的标准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柳树沟,位于一砾石层之上,未见午城黄土直接与上新世三趾马红土层接触。
命名地点在山西隰县午城剖面的午城黄土并不完整,仅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15-L30。
黄土颜色较红,结构致密而坚实、块状、质地均匀、大孔隙少,粘粒含量较高、含具块状致密结构的石灰质块状或板状结核,其间夹有红棕色褐色埋藏土壤层。
() SinensisProboscidpparion)Hipparion 在午城黄土中曾发现中国长鼻三趾马(、三趾马一新种(Hipparion SP. nov)、中国貉(Nyctereutes sinensis)、短脚野兔(Hyppolagus、)Quercus)等动物化石。
同时还出现了较多的杉(Suslydekkeri、李氏野猪()brachypus 胡桃(Jugiaus)、松(Piuus)等木本植物花粉。
下离石黄土下部(L8~L15;0.73~1.15Ma),早更新世晚期黄土地层。
离石黄土以山西离石县陈家崖为典型分布地区。
离石黄土分布面积很广,厚度也大,它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为塬、梁、峁黄土地形骨架。
在午城柳树沟可见离石黄土直接覆盖在早更新统午城黄土之上,呈不整合接触;它的顶部被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所覆盖或直接裸露在地表。
离石黄土一般厚约100米左右。
其特点是自上而下普遍含有棕红色的埋藏古土壤层。
根据离石黄土中存在一显著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土质较硬,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8~L15,其中含S8、S9、S10、S11、S12、S13、S14七层古土壤层和钙质结核,古土壤层的厚度均较薄,间距小,地形上常呈缓坡,所含钙质结核排列很密,上部的具同心圆结构,下部渐变为致密块状。
其中发现含有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赵氏鼢鼠(Myospalax chaoya seui)、裴氏转角羊(Sprrocerus Peii)、午城马(Bquus wuchemgensis)、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等化石。
2、上泥河湾组(约2.48~0.73Ma B.P.)上泥河湾组命名地点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村(114°46′E,40°15′N)。
地表露头以红崖村南沟剖面为代表,总厚118.1米,分为53层。
第42层至51层为磁性地层布容正向世,系黄绿色亚粘、亚砂及灰白色砂砾层。
第25~41层为河湖相灰白色砂砾层与黄绿色粘土类沉积,称为泥河湾组,含有相当于欧洲上维拉弗朗动物群的上泥河湾动物群,可与三门动物群及元谋动物群(3~4段)相当(李炎贤,1981)。
这套地层相当与第四系下更新统,年龄约2.48~0.73Ma BP。
第1~24层位于古地磁高斯正向时内,其底部4.6米厚,称为红崖冰碛层,此冰碛层之上以不整合接触沉积了沼泽淤泥层,含有寒冷气候环境的孢粉组合,称之为“南沟冷期”,出现在凯纳极生事件之前,约大于距今3.10Ma,这套地层均划归入上新统内。
3、鄱阳冰碛层(1.50~1.00Ma B..P)命名地点在江西庐山鄱阳湖畔的姑塘镇(116°07′E,29°38′N)。
是在疏松的大姑冰期红色泥砾剖面中,夹有一部分过湿热变化很深的绛红色古老冰碛物,胶结坚固似“砾岩”状,冰碛中充满铝土质白条白斑,风化剥落后成蜂窝状孔洞,本期冰水相砾石层出露在九江南湖宾馆甘棠湖畔。
本层传统作为中国下更新统冰碛层的代表。
中更新统1、下离石黄土上部与上离石黄土(L8~S1;0.73~0.13Ma)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L8~L2,含有L7、S6、L6、S5、L5、S4、L4、S3、L3、S2五层古土壤层与黄土层。
各层均较厚,间距较大,古土壤底部含钙质结核层。
所含化石以方氏鼢鼠(Myocpalax foutauie ri)为多,S5中含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等化石。
2、周口店组(约0.73~0.20 Ma BP):命名地点在北京西山周口店,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周口店北京人的年龄测定结果为0.23~0.70Ma BP。
周口店间冰期的另一标志为在南方发育了网纹红土,按一般网纹层的℃。
25~18发育最适宜气候为年平均气温.3、大姑冰碛(0.90~0.73Ma BP):命名地点在鄱阳湖畔的大姑山。
大姑冰期的冰流由庐山王家坡冰川谷向东北方向流注,终碛垅的最远处终止于大姑山,共形成5条环带状冰退终碛垅。
岩性主要是红土泥砾或赭红色粘土包裹砾石的混杂堆积,后期湿热化的冰碛物呈黄白色。
本期的冰川遗迹在国内各地保存较好,分布较普遍。
上更新统1、晚更新世黄土(0.13~0.01 Ma BP)包括S1与L1即马兰黄土,马兰黄土为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鸵鸟蛋等化石,厚数米至数十米。
2、丁村组(约0.10~0.07Ma BP)命名地点在山西襄汾丁村,(约35°55N′及111°28′E)的汾河二级阶地,为灰黄色、灰绿色粘砂、砂砾层,厚约14米,古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及禾草草原,混生Artemisia, Compositae等,反映温湿和干凉气候,年龄约10Ma BP。
所含丁sp.,Chenopodiaceae村人动物群与华南马坝人动物群相当。
3、庐山冰碛(约0.20~0.10Ma BP)命名地点在庐山王家坡冰川谷中的长岭头地段。
此期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庐山顶部海拔800米以上地段,所形成的大坳冰斗群,斗底标高约1200米。
冰碛物由疏松的黄土与未风化的大小块砾混杂堆积而成。
据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推算当时的温度低于今7~8℃。
本期冰川规模较小,在中国西部为中、小型山谷冰川,在东部则为小型山谷冰川类型。
对于庐山是否存在冰碛还存在争论。
4、大理冰碛(约0.07~0.01Ma BP):命名地点在云南省大理县点仓山(100°05′E,25°48′N)。
大理期终碛垅在玉龙山东坡,其海拔高度为3200~3040米。
中国东部大理冰期遗迹以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及台湾玉山等地保存最好,可分为两次副冰期,其余海拔较低的广大地区基本处于冰缘气候下,东北与华北广泛分布有猛玛象-披毛犀动物群。
大理冰期的极盛时期,发生了全球性最大海面下降,中国沿海及大陆架地区,最低海面曾降到-150米等深线位置,大致与大陆架坡折线相重合。
全新统(0.01~今)主要为冲积、湖积、洪积、风积等沉积物,厚数米。
华北、西北等地在马兰黄土之上有一层黑垆土S0,为全新统特点。
三、中国第四系划分的其它意见1、据冰川气候地层学的观点,以3.5~4.0Ma BP开始的全球普遍降温和冰期沉积为依据。
如元谋龙川冰碛层约3.1Ma BP,河北阳原红崖冰碛层约2.6Ma BP前,河南三门峡第一冰碛层约3.2Ma BP,山西榆社任家垴冰碛约4.0Ma BP等。
2、孢粉组合第一次显示变冷层位作为第四纪的下界。
如长期以来一直归属于上新世的榆社组中部的张村段地层纳入第四系范畴。
.3、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原据哺乳动物化石群划分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序列有欠妥之处。
山西午城、太谷,甘肃灵台,河北泥河湾及陕西游河等第四纪地层中,发现三趾马化石与真马、真象共生;榆社张村段出现斑鹿(Pseudaxis)化石;泥河湾的披毛犀与三趾马共生等,动摇了三趾马为第三纪上限的观点。
(4)原始人类化石及其遗址的发现,不断的向老地层中推移。
5.00Ma BP以来的人类发展史已为国际学术界部分研究者所承认,故从古人类发现的趋势考虑,以3. 5~4.0MaBP为第四纪下限也是一种意见。
第二节中国第四系地层一、西北、华北第四系典型剖面(一)下更新统1.古三门湖沉积古三门湖沉积主要分布在包括三门峡在内的汾渭河盆地,已知厚度200~600余米,常见露头厚度为300~500米。
沿黄河和支流河谷两侧的深切沟谷与河流阶地的基座,皆可见到三门组露头。
一般只在钻孔中才能见到。
本区以张家坡剖面为代表,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地层颜色发黄(通称黄三门),颗粒粗,分选差,以河流相为主;下部颜色以灰绿为主(通称绿三门),颗粒细,泥质岩增多,以湖相为主。
三门湖沉积传统上被作为中国北方下更新统代表,近来的研究认为(岳乐平,1997,沉积学报),游河组(即原下三门组,绿三门)上界古地磁年龄约2.50Ma.,应属上新统,同静乐组同期异相。
而渭南一带原上三门组(黄三门)古地磁年龄约2.50~1.00 Ma,应当是下更新统。
游河组(原下三门组,绿三门):夹薄层粉、细砂的灰绿色泥岩,具水平或不规则的, Cyprides littoralis sp. 为代表的软体动物群,和以水平层理。
产有以Kanoritykalimnocythere luculenta 为代表的介形类组合。
哺乳动物以游河动物群为代表,产有游河象Elephas youheensis(sp.nov.),游河貘鼠Mimomys youhernicus(sp.nov),贺凤三趾马Hipprion houfenens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