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导学案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导学案


问题1:结合本框知识点和材料,列举你所知道的其他的 民族节日并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过节?
• 材料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 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 六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 • 自中国在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 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止2015年,经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并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 遗产共有48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4项、 双重遗产4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 利。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最 多的城市。 • 问题2: 结合本框知识点和材料,思考为什么把每年的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结合自己的 观察,说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
• 材料四:

• 问题4:比较第29届、30届、31届奥运会会徽的 异同,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并谈谈如何尊重文 化多样性。
• 材料三: 德国民歌淳朴、严谨,反映 出德国人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 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 人情,赋予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 性格,这种精神气质也在民歌中体现 出来;印度尼西亚民歌常常与“热带 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 抒情、飘逸。
• 问题3:什先是民 族的,那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否意味着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材料一:春节的由来 人们习惯上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起源,一种 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 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 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 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 了一家门口晒着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 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 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 “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 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西方人也有很多节日,除圣诞节之外,还有复活节、父亲节、母亲 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当然还有青年人喜欢的情人 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