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的概念是一个根本问题,确定具体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就必须涉及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既然是犯罪就必须负相应的责任。
本文主要论述了过失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理论依据依某一犯罪的主观要件标准,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过失是对主观心理状态的描述,涉及到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判定。
一般的刑法惩罚原则是故意犯罪为基本,过失犯罪为例外。
但在现代相互依存度高的社会中,过失犯罪的后果有时十分严重。
对其惩罚以显示刑法的威慑,必须得到重视第一节过失犯罪及其心理结构在现代社会中,过失犯罪的相对与绝对数量都明显增多,必须对其心理进行研究,以减少该类犯罪。
一、过失犯罪概念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于发生危害后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
两种过失犯罪的相同点是,犯罪者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在主观上都存在过失;不同之处是,疏忽大意过失的行为人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是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轻信可以避免。
一)疏忽大意过失疏忽大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这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断定是否应当预见,一方面以个人在社会中须尽的预见义务(包括一般预见义务和职业预见义务)为标准,绝大多数人应当预见,犯罪主体也应当预见。
另一方面以行为人的智力、发育、文化水平、技术熟练程度等为标准,分析他是否具有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危害的能力和条件,这是主观标准。
二)过于自信过失过于自信过失又称轻信过失,指行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结果虽有预见,由于过于自信而仍实施该行为,这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
过于自信与间接故意的联系与区别:相似点:都预见到行为有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
不同之处:间接故意具有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态度,过于自信是轻信自己的认识、经验、能力和技术能够避免这种结果,抱着侥幸不会发生的态度。
二、过失犯罪的类型过失犯罪的类型包括:一)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这是对过失犯罪的基本分类,是以行为人对犯罪后果有无认识(预见)为标准划分。
结果是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二)事实过失与法律过失这是以行为人过失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划分。
事实过失,是指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对应认识、能认识的危害结果,因粗心、疏忽而未认识,以至于发生了危害性结果。
如卧床吸烟而失火。
法律过失是指行为人因违反法律规定,对已经认识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至于造成了危害性后果。
如在普通公路上超速行车,导致交通事故。
三)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这是以行为人的过失是否与其从事的业务有关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业务过失是指从事一定业务的人,由于违反业务上的规定而造成的过失。
如护士为患者注射青霉素不试敏。
普通过失是指与业务无关的过失。
如外放阳台的花瓶因风吹落伤人。
四)重过失与轻过失这是以过失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结果的大小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程度高、危害严重者为重过失。
程度低、危害轻微者为轻过失。
五)单独过失与共同过失这是以造成过失人数的多少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凡个人造成的过失为单独过失。
凡两人或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造成一个或数个危害结果所构成的犯罪,称共同的过失。
常见的过失犯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玩忽职守罪、医疗事故罪等。
三、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结构过失犯罪有其心理原因和心理结构:一)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1.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过失犯罪发生存在着偶然性,但行为人的的消极性格品质、特殊的行为模式,与该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要点:(1)行为人是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发生的犯罪行为。
(2)行为人的心理因素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3)过失犯罪心理不是单一的消极因素,而是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因素情境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的对个体的心理影响。
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
(1)自然灾害:(2)意外事故:(3)危险工作情境。
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
(1)挫折:(2)生活变故:(3)纠纷:二)舆论因素舆论导致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舆论。
2.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
三)工具因素在与生产有关的过失发生时,工具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的因素。
1.使用熟练工具。
因熟悉而忽视某些危险因素。
2.使用陈旧工具。
因陈旧失修,未检查检修。
3.使用高科技工具。
因不熟悉、反应慢、操作不熟悉等。
四)过失犯罪的被害人因素过失犯罪,有一些案件与被害人的过错有密切关系。
对在过失犯罪中有过错的被害人,法律上称有责任被害人。
包括四类:1.实施违法行为的被害人。
2.实施违背道德行为的被害人。
3.违法纪律,追求不正当利益的被害人。
4.有过失行为的被害人。
二、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影响过失犯罪是的主体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理因素过失犯罪者的不良生理状态是导致某些过失犯罪的因素之一。
除了生理本来有缺陷者外,正常人的以下生理状态有可能引发过失犯罪。
1.疲劳,包括生理、心理两类。
疲劳引发注意力下降、反应变慢等。
如疲劳驾驶易出事故。
2.麻醉与醉酒。
麻醉品、酒精能导致身心系列变化,导致无法做出在正常情况下应做出的反应。
具体包括七个方面(见书之280页)。
3.生物节律。
主要是昼夜生物节律影响人一天活动的效率。
4.年龄与性别。
年龄影响个体心理成熟水平、技术熟练程度、行为方式、情绪活动方式及控制水平与能力等,影响过失犯罪的发生率。
性别有心理差异,也可能与过失发生与否相关。
5.身体机能缺陷。
如果感知觉功能、思维判断功能、决策功能等发生明显的病变,将影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和准确性。
二)心理因素过失犯罪者以下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可能引发过失犯罪。
1.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与过失犯罪相关的态度包括:不负责任的态度、对抗态度、傲慢和固执态度、自私态度等。
2.思维与认知。
3.注意:“不注意”是过失犯罪的重要特征。
4.情绪:冷淡、漠不关心或过分紧张、焦虑是过失犯罪的情绪特征。
三)行为因素1.技能与熟练。
2.习惯。
有良好与不良之分。
第三节影响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过失犯罪发生,有其内在机制。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疏忽大意过失犯罪发生的机制如下。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概念与心理动因疏忽大意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能够预见,以致于造成危害结果的过失犯罪。
造成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有:1.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粗心。
2.注意品质较差。
3.性格方面粗心大意。
4.认识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5.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
二)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心理过程与机制1.应当预见和能够预见。
行为人负有预见的义务,而且主观和客观上具有预见的能力和条件。
预见义务包括一般(普通人)和特殊(职业、业务方面特殊身份的人)两类。
负有预见义务的人,还应当达到能够预见的程度(即有正常的、恰当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
2.没有预见和疏忽大意。
在应当而又能够预见的条件下,行为人当时仍然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1)对危害结果和行为性质都没有预见。
(2)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对行为性质有所预见。
其主观原因是疏忽大意,粗心、忽略、不注意、违反了注意义务等。
3.错误决策和危害行为的实施。
此时还实施了另一意志过程,即错误的决策,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决策。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过于自信过失犯罪发生的机制如下一)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概念与心理动因造成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有:1.注意的缺乏。
2.自我评价过高。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心理过程与机制1.已经预见和轻信能够避免。
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相信其发生的概率很小,相信自己能够避免而实施了某种导致其并不想的结果。
预见到危险但相信自己能够避免是其核心。
包括低估危险和高估自己。
2.错误决策和危害行为的实施。
在上述错误认识发基础上,实施了另一意志过程,即错误的决策,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决策。
过失犯罪的动机问题过失犯罪的动机问题值得关注。
一)过失犯罪动机的性质过失犯罪虽然没有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动机,但并非在实施过失行为时没有动机。
有积极动机(好心办坏事)、中性动机(好奇、探究)、消极动机(蛮干、争强好胜、显示自己、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
二)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三)过失犯罪动机的主要类型包括:。
(1)贪利(2)自我显示(3)创造晋升条件或图名(4)不负责任(5)报复(6)游戏在过失犯罪中,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结果,而行为却产生于主观上轻微的不法意志。
由于不法的意志行为侵害公民人身财产权益,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即使行为时不能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也不应免除其法律责任,更不应称之为意外事件。
一般地来讲,法律规范必然要反映或者包含着一定的自然法则。
过失犯罪中的不法行为造成损害也应负法律责任。
当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社会共同生活规范时,也就程度不同地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疏忽而导致的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触目惊心。
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的均在10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因各种事故,造成300人死亡,每年因各种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近1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近200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投资两次。
在现代社会中的过失犯罪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危险源大大增加,同时,繁忙和复杂的工作和生活的高速度的心理负荷加重,加之社会规范的疏忽,监管不力等因素和管理,导致越来越多过失犯罪的发生,并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以交通事故为例,据有关资料,在过去五年,我国交通事故,75000人死亡,由于各种疏忽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重大安全事故为责任事故,其中大部分的非法操作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近年发生的温州动车事故(造成4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云南师宗私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重大事故等特大事故均属因过失造成的责任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