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温里药ppt课件

中药温里药ppt课件

五、使用注意 ►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实热、阴虚火旺、
津血亏虚忌用;孕妇、气候炎热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
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解热、扩 张血管以及健胃、祛风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 抗休克、抗惊厥等作用。
※ 附 子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乌头的子根,如子附母, 故名。主产于四川广汉县、犍为县。 附子有毒,内服 须炮制后应用。
温里药
一、含义: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
二、性能功效
►辛,温、热
►温里祛寒、温经止痛,助阳,回阳 ♦入脾胃:温中散寒止痛 ♦入肺:温肺化饮 ♦入肝:温肝散寒止痛 ♦入肾:温肾助阳 ♦入心肾:温阳通脉,回阳救逆
三、适应证 ►里寒证: ♦脾胃受寒、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
泻、舌淡苔白 ♦肺寒痰饮: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
亡阳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衰、心律失常、休 克等病症。
2 补火助阳—阳虚证。
(1)肾阳虚证:腰膝冷痛 男子阳痿 女子宫冷不孕等。 肾气丸,与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 等同用。
(2)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附子理中丸, 与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3)脾肾阳虚之水肿。真武汤,与茯苓、白术、干姜 等同用。
(4)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可配伍桂枝、丹参、薤白 等。
(5)阳虚外感风寒。可配伍麻黄、细辛等。 3.散寒止痛—寒痹证。
本品性温热,走而不守,能温经脉,散寒凝,除湿邪, 止疼痛。
【用量用法】 3~15克,炮制后应用,生品不作内服。 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 1.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2.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3.必须注意炮制、煎法、用量,以免中毒。
2.治疗褥疮
干姜粉(高压灭菌)10克,生姜自然汁(高 压灭菌)40ml,新鲜蛋清60ml,生理盐水40ml,搅 匀。置纱布敷料浸泡,取出敷于疮面,每隔2-4 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疮深浓多者, 则扩创清除腐败组织后再敷药。此法治疗褥疮可 取得满意疗效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侧根)
炮制:制用。
盐附子:选择优质个大“泥附子”,洗净,盐水浸泡, 反复晾晒,表面起盐霜、质地变硬。圆锥形,表面灰黑 色。
黑顺片: “泥附子”,洗净,盐水浸泡数日,连同浸液 共煮,水漂,纵切成5mm厚片,用调色液染成浓茶色, 再蒸后晒干。上宽下窄,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 2.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具明显的强心作用。 (2)升高血压的作用: (3)抗炎作用: (4)抗寒冷作用。
【不良反应】
1、毒性: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其水解后 形成的苯甲酰基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
2、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毒性及消化系 毒性。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恶心, 呕吐,腹泻,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手足抽搐, 神志不清,二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 乱,室性期前收缩。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 呼吸衰竭。
附子、川乌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川乌、草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 脾经。 共同点:
►散寒止痛:心腹冷痛、寒湿痹痛 ►注:
♦先煎 ♦内服制用,生品外用 ♦反半、蒌、贝、蔹、及,畏犀角
不同点:
附子:温里散寒要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白附片: “泥附子”,洗净,盐水浸泡数日,连同浸液 共煮,剥去外皮,纵切成3mm薄片,硫磺熏后晒干。黄
附子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 归心脾肾经。有毒
【功效应用】 1 回阳救逆—亡阳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冷
汗自出。四逆汤,与干姜、甘草同用
为 “为回阳救逆之要药”
若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可 配人参同用,以达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如参附 汤。
干姜回阳之力较弱,须配附子,二药可起到协同作用, 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古之“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 又可降低附子的毒性,试验证明四逆汤比附子单用毒性 大大降低。 3.温肺化饮:寒饮喘咳。细辛、麻黄、五味子等:小 青龙汤
【临床报道】
1.小儿腹泻
用干姜2份,五倍子2份,公丁香1份,共研细 末混合。取9-15克,用75%的酒精或65度白酒调 成糊状,敷于患儿脐部,固定,每日更换1次, 连用1-3次。治疗小儿腹泻患者50例,痊愈44例、 好转4例、无效2例。
3、中毒剂量:乌头碱口服0.2mg。致死量: 乌头碱:2~4mg。
【中毒救治】
(1)洗胃:早期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洗后从胃管中灌入硫酸钠20克导泻。
(2)对症治疗:用阿托品0.5~2mg肌注,同 酌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及地塞米松、辅酶A等;酌 情补液;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3)中医疗法:可用生白蜜120克加凉开水搅 匀,徐徐咽下,或绿豆汤代茶频服;亦可用生姜、 生甘草各15克,银花18克,水煎服。
※ 干 姜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炮制:生用。
干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应用】 1.温中散寒:脾胃寒证。长于温中散寒,为温暖中焦之
主药. (1)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拒按、疼痛较剧者。
高良姜、生姜等。 (2)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脘腹冷痛、喜暖喜按、痛势 绵绵。党参、白术、甘草:理中丸 2.回阳救逆:亡阳证 . 附子、甘草:四逆汤
►回阳救逆:亡阳证,常配干姜、甘草 ♦亡阳兼气脱,配人参
►补火助阳:阳虚证,阴盛阳衰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配肉桂、山茱萸、熟地 ♦脾肾阳虚、寒湿内盛,配党参、白术、干姜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配茯苓、白术 ♦心阳衰弱、胸痹心痛,配人参、桂枝 ♦阳虚兼风寒表证,配麻黄、细辛
川乌:长于祛风寒湿,散寒通痹止痛力强,寒湿痹痛、心 腹冷痛、跌打伤痛、麻醉止痛多用 草乌:功似川乌,毒性更强
白滑 ♦肝经受寒:少腹冷痛、寒疝作痛、厥阴头
痛 ♦肾阳不足: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
多、滑精遗尿 ♦心肾阳虚: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
利、肢体浮肿 ♦亡阳厥逆:畏寒踡卧、汗出神疲、四肢厥
逆、脉微欲绝
四、配伍方法 ►外寒内侵、表寒未解:配辛温解表药 ►寒凝经脉、气滞血瘀:配行气活血药 ►寒湿内阻:配芳香化湿、温燥去湿药 ►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 ►气虚欲脱:配大补元气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