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

若患儿发热或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慢或不回 血时,可于进血管后捏一下头皮针导管或穿刺前在 头皮针前5cm处反折导管,利用负压穿刺,会更易见 回血,或者采取头皮针管连接空针用空针抽吸的办 法。
小儿头皮静脉
针头固定
穿刺成功后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 左手拇指垫于针柄下方,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 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 第一根胶布固定针柄,若针柄悬空在针柄下垫一棉签 头,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胶布固定针体并遮住针眼,第 三根胶布交叉,第四根胶布固定导管。然后视情况做 好余下固定工作。只要方法正确,可以固定得非常稳 妥,尽量不要在头上固定缠绕太多胶布。
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
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 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200个,所以穿刺 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而普遍认为近桡侧的静脉穿刺时 疼痛感比近尺侧强烈, 当然,这跟神经分布及皮肤松弛 及张力大小有关。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减小 针尖对皮肤的切割面,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 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
皮肤的准备 毛发影响对血管的准确判断,
且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 失败,应剔除进针部位周围3cm 左右皮肤毛发,避开受损、感 染、囟门和骨隆处皮肤。 持针手法
“持针手法一”非常不利于头 皮静脉的穿刺,不可选。
小儿头皮静脉
穿刺要领
采用直刺法,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根据不同 部位注意采用合适的进针角度。穿刺过程中力度与 速度得当,进皮肤时可稍用力、速度要快,切忌针 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 针不畅。进入皮下立即放平针头,与血管平行,此 时用力要轻稳、速度宜慢,直接刺入血管,见回血 后根据血管走向及曲直平行血管送针少许。
直接进针法(常用)
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根据皮肤及血管情 况调整进针角度。
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刺 入血管,同时改变角度平行并将针梗送入2/3 后固定。
持针柄的手在整个操作中不移动,不换手,避 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
因为针尖不在皮下潜行走针,所以避开了伴行 的神经,故直接穿刺法创伤小,且痛苦小。
小儿头皮静脉
静脉的选择
首先区分头皮静脉与动脉(颜色,触感)。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 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 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 一般为首选(但注意避开动脉);其次额浅静 脉和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耳 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深浅, 且不好护理;眶上静脉不易固定及护理;颅骨 缝间静脉易滑动(一般不使用)。
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
进针角度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角度是以20°~ 30°。据临床运用证实,一般病人可选择45°角左右 进针,这个进针角度减少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患 者疼痛感明显降低。 对老年人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0°角进针, 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可选择10°~15°角进针, 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者,易选择>40°角进 针, 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 脉,选择10°~45°角进针; 肘静脉、大、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 总结一句话,临床上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要根据不同 病人及穿刺部位、选择血管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静脉输液方法与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操作 技术,如何达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提 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一项重要 目标!现总结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学 习提高:
内容
➢准备工作 ➢选血管 ➢进针方法 ➢拔针方法
➢提高穿刺成功率技巧 ➢常见输液故障
一. 准备工作
护士的准备 病人的准备
护士的准备工作
小儿静脉
做好思想工作
• 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指导家长帮助固定病儿, 以免患儿乱动 。
• 减轻及消除患儿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 哭闹 。对于 2-3岁以上的患儿,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 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亲切、语言 温柔、耐心和蔼;对2-3岁以下的患儿,向其父母了解情况以熟 悉患儿,在穿刺及护理中尽可能使用患儿熟悉的词语、手势, 同时可将患儿喜欢的玩具放在其周围。小儿哭闹时可轻拍,抚 摸并亲切、温柔的安抚。
心理准备:提高自身修养,具备健康的心理,乐 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同时 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理解患者心 情,特别是儿科患者家长的心情。患儿哭闹时, 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 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作为护士,要理 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 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 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穿刺法 正刺或旁刺
部位 手背足背
注意事项
调整进针角度,可进皮 肤后由左食指引导右手
Hale Waihona Puke 针刺入血管病员特点 肥胖或女病员
小儿静脉
血管特点
血管细,腔内 容纳血量少
病员特点 婴幼儿
穿刺法
2岁以下一般采用头皮 静脉,年长儿采取手
背、足背静脉
注意事项
小儿患者不易配合, 故选择血管应尽量避 免活动部位。头皮静 脉注意区分动静脉。
对于手背较瘦,血管陷入掌骨间的患者,操作者用左手 将患者五指并拢,使患者手成背隆掌空的弧形,同时用 食指顶起患者掌心使手背隆起,使所穿刺的静脉充分暴 露充盈并向上突出。
血管分类
普通静脉 滑动静脉 硬化静脉 脆弱静脉 塌陷静脉 小儿静脉 水肿病员静脉 隐性充盈静脉
普通静脉
血管特点 血管充盈饱满,富 有弹性,易于固定
还可充分利用平时较为少用 的血管,解决血管难找及难 固定的问题,但对血脂高, 血小板低者慎用。
高调、低压进针法
把输液滴速调节器置于靠近 莫非氏滴管处,排气成功后 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的最低 处,甚至与穿刺部位呈水平 位,使穿刺成功后操作者能 在第一时间内看到回血。
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
成功的穿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和自信心理。
负压进针法
操作时将调节器下部的 输液管前端返折,固定好 返折处,血液因管内负压 而迅速流入头皮针,使被 穿刺部位快速回血,提高 穿刺成功率。
逆行穿刺法
适用于手背下端掌指关节处或向心方向穿刺不利于 固定的部位的血管。
此方法易于固定,方便患者手的活动,回血好,滴 数不受限制,减少液体外渗,减轻组织的损伤.
持针手法三
拇指和食指前后抓取针柄: 比较标准的进针方式,角 度和力度等均可以随意调 整。但是不适合新手,两 手抓不稳针柄。
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
一般采用6号半,7号头皮针
即右手持针,针尖斜 面向上,以20-30度 角从血管一侧或上方 刺入皮肤,在皮下潜 行一段时间后再刺入 血管,回血后平行进 针 , 将 针 梗 进 入 2/3 后固定。
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
对于静脉特别短的,在穿刺点下2-3cm处进针, 进针前可比一比针体与血管的长度,见回血后送 针不可过多,以免穿透血管。
对于隐藏充盈血管可以使用划痕法。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扎破后退出针头至有回血,
手指重压1s后打开输液调节器,同时手指轻按以 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2分钟无外渗可停 止按压正常固定。或退出后再将针头前行少许, 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
病员特点 见于体质健壮者, 如急性病,大病初期
部部位位 手手背背部部
注意事项
体质肥胖者皮肤上表浅静脉 走向不明穿刺前需先用手指 摸清走向与深浅度
穿刺法 行直刺或侧刺
部位 手腕部 足踝部
滑动静脉
血管特点
皮下脂肪少缺 乏支持,血管 在皮下易活动
病员特点 多见于消瘦 者及老年病 员
注意事项 宜选用锐利的针 头,迅速直接刺
护士的准备工作
用物的准备:
检查穿刺所需用物是否准备齐全,根据不同的 病人选择大小合适的针头,选择利于穿刺的光线。
病人的准备
做好病人的心理安抚工作 询问及协助病人是否需要入厕等相关输液前准备
工作 可嘱病人提前热敷穿刺部位、将肢体下垂等方法
让血管充盈,特别是冬季。
二.选 血 管
➢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 ➢ 血管分类
入 血管
穿刺法
绷紧上下皮肤, 固定血管后行
穿刺
硬化静脉
血管特点
病员特点
血管壁厚而坚硬,有坚 见于老年人,高血 实感,弹性小,易活动, 压症及动脉硬化者
很暴露,像铁丝
部位
手背
注意事项
足背
穿刺法
宜选用锐利的针 头,以利刺入
绷紧皮肤,固定 血管,行直刺
脆弱静脉
血管特点
病员特点
由于组织细胞退 多见于慢性消耗 化,间质疏松,因 性疾病,老年慢 而血管壁脆性大, 性病等
扎止血带时应松紧适宜,既阻止静脉血回流,又不 能阻断动脉血流。
止血带结扣点应在穿刺点的血管旁1-2CM处。如结扎 扣在血管上方可引起血管充盈慢;不能阻止静脉回 流,回血不好,造成穿刺失败;结扎过紧使血管压 瘪,滴入不畅。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三)
双止血带结扎法: 临床上对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衰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
部位 头皮、手背、足背
二.进针方法
Ⅰ 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

直接进针法

传统的负“压三段进”针式进法针法

逆行穿刺法

高调、低压进针法
持针手法一
右手拇指和食指上、下捏 针柄:针柄抓握较稳,但 是不好掌握力度,且进针 角度大,有些人见回血后 需要换手操作。
持针手法二
拇指食指中指同时固定针 柄:进针角度可以任意调 整,三手固定比较稳,防 止手抖,但是操作速度不 是很快,抓取准备时间长。
佳的患者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末梢静脉充盈度差的患者,能明 显改善其静脉充盈度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