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CT诊断
胰腺癌的CT表现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
胰腺内低密度肿块伴或不伴胰腺
轮廓改变 胰腺癌为少血管肿瘤,乏血供, 增强扫描呈相对低密度
间接征象
太小的肿瘤常因病灶密度与周围实质差别小
(包括实质期与静脉期)或胰腺轮廓改变不明 显而难以发现。此时,间接征象对胰腺癌的诊 断尤为重要。
1
梗阻性胆管、胰管扩张
胰腺癌的CT检查技术
水是理想的口服对比剂:患者易接受、有利于显示十二指肠和 小肠,利于后处理重建显示血管。 多期扫描:
平扫 辅助定位 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约20S; 胰腺实质期:注射对比剂后约40S,胰腺实质强化最明显,是显示大多 数胰腺病变的理想时期。 静脉期:注射对比剂后约60-65S;肠系膜动静脉显示最好,有利于判断 有无血管侵犯,此期对多数肝转移瘤的显示也最敏感。
胰腺正常解剖 毗邻:右侧为十二指肠圈(duodenal loop) 左侧为脾门 前方为后腹膜(网膜囊后壁),再前方为 网膜囊、下隐窝及胃后壁 后方腹膜后大血管中线区域
曲面重建
胰的血管淋巴
动脉:胰头部: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 胰腺体尾部:胰背动脉,脾动脉的胰支和较大 的胰大动脉、胰尾动脉 静脉:胰头与胰颈的静脉,一般汇入胰十二指肠上、 下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 胰体、尾部的静脉大多以小属支形式从后方汇 入相伴的脾静脉 淋巴:胰头胰颈汇入十二指肠上下组淋巴结 胰体尾部回流至胰、脾淋巴结组,再回流到肠 系膜上淋巴结组 最后腹腔淋巴结
酶学检查:血尿淀粉酶往往增高
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压积增高
CT检查目的: 1、确定急性胰腺炎存在 2、判断病变的范围、程度,协助临床确定 急性胰腺炎的类型和预后评价 3、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各种并发症
CT检查技术: 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薄层及多平面重建,CTA 其他检查技术
1、X线检查:ERCP
钩突癌
2.胰腺周围血管受累
依次以肠系膜上动脉(SMA,约78%)、腹腔干(CA,约 62%)、门静脉(PV)及腹主动脉为常见。血管的受侵包 裹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肿瘤不可切除的指征,另一方 面在某些病例,它的出现甚至较胰腺内肿块的发现还早 还明显。 提示征象: 血管脂肪层消失 血管被肿瘤包绕或包埋在肿瘤中 血管形态异常(变细,边缘不整等)及走行异常 受累血管不显影,或管腔扩大,内可见癌栓
A 胰腺脓肿 (穿刺活检)
B 9月后复查,脓肿吸收
5.出血及血管并发症
出血的诊断主要靠临床标准,CT上仅5%病例表现为 胰腺区域的高密度影
CT可显示急性胰腺炎侵蚀血管引起的假性动脉瘤及 其并发的门脉属支血栓等
6.胃肠道并发症:常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管腔狭窄 甚至形成窦道
CT可显示胰腺炎性病变扩展累及的消化道,也可显 示胰腺假脓肿或胰性积液与邻近胃肠道的交通或瘘 道形成
2、B超检查 筛查及发现病变
3、MRI检查
多序列,多方向,动态增强,MRCP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1 水肿型: 胰腺体积:局部或弥漫性肿大 胰腺密度:正常或略减低 胰周变化:胰腺边缘模糊,邻近肾前筋膜增厚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2 坏死出血型: 胰腺体积:明显肿大且呈弥漫性,并与临床严重程度一 致 胰腺密度:密度减低,坏死呈低密度,出血呈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坏死区不强化,据此可了解胰腺坏死的范围 胰周变化:由于渗出液含有消化酶,极具侵蚀性并有一 定流动性,并可扩散到小网膜囊、脾周围、肾前旁间隙、 升降结肠周围间隙、肠系膜以至盆腔等,致相应结构脂 肪间隙模糊、积液。
慢性胰腺炎
病因:
国内大多由急性胰腺炎发展而来 国外则大多与酗酒有关。
诊断要点 1.胰腺体积:正常、缩小或增大 2.胰管扩张 3.胰管结石或胰腺实质钙化 4.假性囊肿:与急性胰腺炎不同之处在 于假性囊肿常位于胰腺内。
2个月后
静脉期,有胰腺炎病史
二个月后复查
胰腺癌的CT诊断
(Pancreatic Carcinoma)
2 血 升 10 女 小象高小 性 时:。时 , 曾 白 , 72 食细 伴 岁 用胞 呕 , 油总 吐 突 煎数 , 发 蛋和 胰 性 中 淀上 性 粉腹 均 酶部 无 发不 升 病适 高 10 转 。 天疼 发 无痛 病 明加 前 显剧
并发症
腹部并发症 1、急性液体积聚 占30~50%,发生于胰腺炎病程的 早期,位于胰腺内或胰周,影像学上表现为无明显囊 壁包裹的急性液体积聚。急性液体积聚多会自行吸取, 少数可发展为假性囊肿或胰腺脓肿
2、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 指胰腺实质的弥漫性或局灶性坏死,伴有胰周脂肪 坏死。多发生于起病96小时后。
胰腺坏死根据感染与否又分为感染性胰腺坏死和无 菌性胰腺坏死。
增强 CT 是目前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增强后, 坏死区不强化,范围大于3cm,可作出诊断。 但CT尚不能区分胰周脂肪坏死和积液
2 血 升 10 女 小象高小 性 时:。时 , 曾 白 , 72 食细 伴 岁 用胞 呕 , 油总 吐 突 煎数 , 发 蛋和 胰 性 中 淀上 性 粉腹 均 酶部 无 发不 升 病适 高 10 转 。 天疼 发 无痛 病 明加 前 显剧
胰头的肿块常导致胆总管和胰管受压梗阻扩 张,由于胰腺癌的70%发生在头颈部,使得胰、 胆管扩张出现的比例相当高,胆总管的扩张可达 72%,最宽达 30mm,胰管的扩张可达60.2%,最 宽达17mm,常在肿块出现的层面变形、中断、消 失。扩张的胆总管断面呈圆形,胰管则呈沿胰腺 走形的管状结构,内缘光滑。在增强扫描后局部 可见胰、胆管低密度影与增强的胰头钩突形成对 比,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胰、胆管同时在胰头部 出现则表现为典型的"双管征"。
胰腺疾病CT表现
台州医院放射科 王官良 wanggl@
正常解剖
位置:胰位于腹膜后肾前旁间隙内,相当于1-2腰椎高 度。
分部:胰分为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
胰管:起自胰尾,贯穿于胰全长,沿途收纳胰液,最 后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十二指肠大乳 头。 补:副胰管(可有)细而短,收纳胰头前上部的胰液, 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腺正常CT表现
胰腺大小 判断方法: 1.测量前后径 正常最大径分别为:胰头部3cm,体部2.5cm, 尾部2cm;注意老年人的体积萎缩 2.以同层面椎体横径为标准来衡量:胰头部厚度(横径) 与相邻层面椎体横径的比为1/2 ~1,不应超过椎体横径;胰体、 尾部为2/3 ~1/3 胰腺质地 平扫:密度均匀,CT值30-50Hu 增强:一般均匀强化, CT值80-130Hu 肝动脉扫描早期可能出现胰腺节段性强化 肥胖人或老年性变化:因脂肪浸润,可显示为羽毛状结构 胰管 3-5mm,部分不显示,薄层及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显示率
男性 31岁
2个月后
左上腹痛半天
4个月后
4.胰腺及胰腺外脓肿 发生于重症胰腺炎的后期,常在发病后4周 或4周以后。有脓液存在,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 含极少或不含胰腺坏死组织,这是区别于感染性 坏死的特点。 胰腺脓肿比较可靠的征像为病灶内出现散在 的小气泡。 CT对严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胰腺脓肿的区 分有一定的困难。
转移:早 直接蔓延 淋巴转移 血行转移 2 消化道症状 3 黄疸 4 消瘦乏力 5 其他:发热, 胰腺炎发作, 糖尿病, 脾肿大及功 能亢进、节段性门脉高压 体征:消瘦、上腹压痛、黄疸 肿块
胰腺癌的CT检查目的
诊断胰腺癌 术前分期及手术可能性评估 预后判断
7.胆道系统并发症:胰头区域的病变引起胆总管 梗阻,10%假性囊肿引起胆总管扩张
8 肝脏
脂肪肝;肝功能减低
CT能显示肝脏肿大,密度减低及一过性异 常强化 9 脾脏 脾肿大;脾梗死;脾动脉瘤
CT均能显示
全身并发症 •休克 •败血症 •胰性脑病 •呼吸系统并发症(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 •多器官功能衰竭(DEATH)
曲面重建
急性胰腺炎CT诊断 (acute pancreatitis,AP)
概念:是胰蛋白酶原溢出被激活成胰蛋白酶 引起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一种疾病
病因:胆道疾病、酗酒、ERCP术后、胰腺先 天发育变异或异常、外伤、感染等 病理分类:急性水肿型(80-90%)
出血坏死型(重型)
临床 突发上腹部疼痛,并可出现休克。疼痛向腹背部放 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 发病前多有暴饮暴食、胆道疾病或酗酒史
6.腹膜种植
发生率约20-30%
病灶一般较小,呈粟粒结节状,CT难以显示,
仅偶尔发现腹膜有不均匀增厚现象 大网膜、肠系膜种植表现为大网膜、肠系膜密 度增厚,密布大小不等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呈 “饼状”改变 腹水一般出现较晚
胰体癌腹膜转移
7.继发囊肿:约6-8%的胰头癌,可由于胰管 堵塞,在体尾部发生贮留囊肿,边缘光滑 壁薄,中央密度低。在鉴别中,需注意贮 留囊肿近端有软组织肿块。 8.腹水:CT可发现腹水,表现为肝脾外带有 半月形水样低密度区。腹水原因可能为肿 瘤堵塞门静脉,引起门脉高压;另一原因 可能为癌肿扩散到小网膜囊或腹膜腔,均 属晚期表现。
腹主动脉及分支动脉受累
3.胰腺周围脏器受累
胰腺周边结构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左侧 肾上腺,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系膜根部、肝门、胃后 壁、脾脏、结肠脾曲、近段空肠等。 胰腺与周边脏器间脂肪间隙消失,这种征象常提示 肿瘤与器官粘连;空腔脏器管壁不规则、结节灶增 厚,甚至充盈缺损才能肯定为受侵;肝、脾门结构 紊乱,相邻实质内出现低密度灶,提示肿瘤侵润, 还可见胰腺癌沿肾筋膜向腹膜后间隙扩散
概述
流行病学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85-90%), 80%以上皆发生在40-70岁的男性,手术切除率极 低,仅约23%,手术后5年生存率大约5%。
病理
部位: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