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

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

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丁健健经院国贸120508206)摘要: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决定和制约着现代化的其它方面! 一般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分为封建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等三个阶段.本文对经济现代化的封建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阶段略微介绍,主要研究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阶段,考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以汲取经验,吸取教训,继续推进这一进程。

在社会主义阶段,经济现代化由于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最终使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中国;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多年为之艰苦奋斗的伟大社会目标。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在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上层建筑等其它一切方面的发展。

同样,经济的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决定和制约着现代化的其它方面。

鉴于中国经济现代化启动时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一般认为,经济现代化有两大主题:一是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二是从小农经济向大工业经济过渡。

简而言之,就是要是实现市场化和工业化,这可以称为经济现代化的传统内容。

随着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现代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主要是信息化成为它新的内容,知识经济成为它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市场化和工业化本身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经济现代化的封建主义阶段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只是在19世纪后半期遭到外来冲击之后才开始的。

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挑战,中国人民从规避,回击,到主动出击,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在华创办的外国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开始时最早和最特殊的部分。

西方列强给古老的中华帝国植入的近代生产方式,构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先导因素。

然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清政府内部地主阶级的改革派认识到在军事和经济上向西方学习以图自救的必要性,发起了以“师夷智以制炮造船”为主要内容,以“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的”为主要目的的洋务运动其实质是企图通过学习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进行以振兴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工业化来巩固封建制度的统治"洋务运动虽然丝毫没有触及封建社会制度, "洋务运动本身也成为中国主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开端。

①实际上,稍迟于洋务企业兴办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是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新生力量和发展的希望,与洋务运动的封建残余的生产方式相比,近代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近代中国经济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先声。

到1895年时,私人资本近代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占当时全国近代企业总资本和总工人数15.37%和23.17%"。

.私人资本近代企业不仅自身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及部门,地区结构极不合理等不足,而且还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挤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尽管如此,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据统计,1895年到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①胡小波.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5(6),8-9至少有549家,总投资额为12029.7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私营资本企业。

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封建主义阶段,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封建国家主导的,对民间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则是放任自流,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主要内容是近代工业化,特别是重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普遍采用的市场化的生产方式的引进是非常有限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自由的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中国并不具备。

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由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肇始,由资产阶级革命在形式上完成的。

另外,在单纯追求工业化的同时,忽视对农业等经济生活其它方面的考虑。

这些情况表明,此时的经济现代化是不协调的,急功近利的!经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阶段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这表明企图不进行社会全面现代化而单纯进行经济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必须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由此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这场以“百日维新为”高潮的政治变革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序幕。

在它的冲击和启迪下,清政府被迫实施一系列“新政”,给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为此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为中国赢得经济现代化的必要社会环境,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肩上。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行,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政治平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名义上实现了统一,战争也基本上是局部进行的,社会环境也较有利于经济现代化的开展.另外,国民政府也曾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

总之,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经济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方式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增长都极为迅速。

特别是民族资本在与外国资本,本国国家资本的斗争中,逐渐拓宽了生存空间,并占据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地位。

历史经验证明,在抗日战争全面中断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以资本主义的形式,继续在工业化和市场化两个相互促进的主题上,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在近现代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乃至金融业和通讯业等各个行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资本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辛亥革命时的2%增长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的20%,既而传统的封建经济由辛亥革命时的90%下降到1937年的70%,外国在华资本在中国新经济成分的产值比重由1911年的80%,减少到1949年的不到20%。

但是,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势头并没有保持下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的经济完全转入战时体制,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低谷,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许多经济指标都未能达到战前的最高水平,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在其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虽然进展空前,但由于政治的现代化没有没有与之相协调,战争又严重威胁着它的发展环境,致使中国经济现代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中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现代化仍然是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

实践说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适合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现代化无法走上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这一任务历史地留给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导向的革命运动。

①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阶段①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 324-327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以往相比,此后的经济现代化外部环境和内在推进力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更好的条件,社会更稳定,人民更团结,政府更坚强有力,这些因素促进经济现代化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快速发展。

然而,这一阶段,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曲折的,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取得了传统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经历了市场化的中断和中断后的复归。

这一阶段经济现代化的曲折发展表明,在经济现代化的客观环境改善之后,探寻适合国情的方法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历史证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还是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是由经济现代化的不同现实条件决定"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一度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后来计划经济模式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代替的必然性。

(一)建立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政治和经济环境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的衰败化同时并行。

政治的衰败化严重束缚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经济现代化要获得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必须积极推动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逐步的探索和反复试验,从“城市中心论”转移到“农村包围城市”上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和俄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变革之路。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鸦片战争以来“屈辱的一个世纪”的彻底结束。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统一主权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由此获得了作为后发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带来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此后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一直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力下稳步前进。

可以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在经历了百余年探索与准备阶段之后,才真正开始起步。

历史地看,此后中国经济现代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虽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但成就是巨大的。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核心是国有经济的建立。

国有经济的建立,使新生的人民政权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能力调控国家的经济资源,执行自主的经济政策。

国有经济是此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同时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有经济运行的唯一制度依据。

因此,在考察计划经济体制之前,有必要大略考察新中国国有经济基础的建立过程及其对此后计划体制建立的影响。

国有经济基础的初步建立,主要是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本没收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其他敌对势力私人资本!接收外国资本等途径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经过长期的战争的破坏,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

经过近百年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近现代经济成分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战争的破坏使得工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主要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市场物资供应极其紧张,物价飞涨,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恢复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

从1949年建国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工作,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内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经济恢复的圆满完成,使中国经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新启动准备了条件。

实际上,三年恢复时期可看作中国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开端。

从此,中国经济现代化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现代化一方面取得了传统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经历了市场化的中断和中断后的复归。

不论是经济现代化中的传统工业化,还是市场化的中断,都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制推行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