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一中高效课堂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主备:孔繁艳副备:王兴竹蒙绍能王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区域的一般特征
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演绎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区域的存在,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区域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⑶使学生了解区域间的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⑴区域的含义⑵区域的三个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难点
区域两种类型的概念及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那
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吗?让我们共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区域的含义
投影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
提问: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哪四个干湿区?
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
学生: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干湿区划分的指标主要是降水量多少及其与蒸发量的大小关系(补充干湿区的划分,200、400、800(秦岭—淮河)mm等降水量线)
学生讨论归纳“区域”的定义
教师小结并强调:⑴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⑵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线多是模糊不清的,
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域的界线。
阅读知识窗:“区域的划分”
二、区域划分的指标
1、单一指标
教师讲述:根据≥10℃积温,把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知识拓展: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秦岭—淮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③秦岭—淮河是我国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④秦岭—淮河是我国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
⑤秦岭—淮河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与水稻主产区的分界线
2、综合指标
教师讲述: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
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三、划分区域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四、区域的类型
学生列举一些曾经学过的区域并对所列区域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学生若列举不出,教师可提供一些区域,如热带、北温带、北寒带、自然带、东亚、南亚、巴西高原、住宅区、商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港口腹地等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1、均质区:
提问:什么叫均质区?学生回答:
提问:按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均质区又可细分为哪两类?
①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
如平原
区、高原区、气候区、温度带、干湿区域、植被区②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的
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
如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方言区、人口密度区
2、功能区:
提问:功能区的概念及其组成?
学生回答:
提问:常见的功能区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城市经济区、贸易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承转: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地球表面的空间有大小之分,即不同尺度的
区域——大尺度、中等尺度和小尺度
五、区域的空间尺度
阅读知识窗——“区域的空间尺度”,使学生了解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越粗略。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引导学生读图1—1—4“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大尺度的区域:
①东部经济地带(包括12个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②中部经济地带(包括9个省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③西部经济地带(包括10个省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2、中等尺度的区域:京津唐工业基地
3、小尺度的区域:上海市的浦东新区
活动:读图1—1—5——“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说说汉语有几大方言区,各区域空间大小是否相等,汉语方言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①汉语有七大方言区②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③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
环境是主要原因,其次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之间的交流少。
六、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区域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相一致。
引导学生读图1—1—6“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提问:说出青藏高寒区各地理要素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水文:冰川广布②土壤:冻土③大气: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④动物:耐寒的牦牛、藏绵羊等⑤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⑥人口:由于太阳紫外线强,人的皮肤黝黑;由于气候寒冷,人们穿着藏袍提问:青藏高原地区的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哪两个字?高寒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注意: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
例如,我国水田农业内并不全部都是水田,也存在一些旱地,但是以水田为主
3、开放性:
引导学生读图1—1—7“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
教师归纳: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阅读知识窗——“经济全球化”
提问: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区域的哪个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经济全球化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教师补充: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也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
提问: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主力与载体及其表现分别是什么?
①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科技发展改进了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把全球经济紧密联系起来
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力与载体
③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互动探究〗
注意:师生、生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教师有的放矢的重点启发、解惑、指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1、如何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
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2、讨论区域为什么具有开放性?举出相关实例
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与其他区域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因而他与其他区域之间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是区域开放性特点存在的条件。
区域的开放性表现为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
3:读图1—1—8“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说说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位于热带,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处在南海的西北部,靠近珠江三角洲,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接近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4:读图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海南岛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有利于对外联系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降水充沛,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以及向北方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台地为主,海岸平原带面积狭窄,植物茂盛,生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受到局限。
矿产种类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堂达标〗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A )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
2.下列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D )
A.城市经济区B.浦东新区C.京津唐工业基地D.方言区④3.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C )
A.方言区B.旱作农业区C.城市经济区D.东亚文化区
4.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C )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综合性
〖质疑反思〗
引导学生大胆提高,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尽量让学生谈收获、感受,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1、让学生进一步反应还不理解的知识点 2、反思、巩固本节所学内容。